白癜风要注意那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62795.html
01
六堡茶产地的人文历史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六堡茶的主要产地在广西梧州,因核心产区六堡镇而得名。
六堡镇
广西历史悠久,早在8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劳作生息。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甑皮岩遗址是距今至年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洞穴遗址,于年被发现,它不仅是现代华南人乃至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古人类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是广西,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国家的地名往往以大山、大河、湖泊的方位命名,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是以什么分界的呢?他们与众不同,和以上的地名都不一样,他们是从一座城市开始的,我们要从秦始皇开始说起,公元前年前后,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自费出版了一部叫《吕氏春秋》的巨作,书中提到有一些关于“百越”的只言片语,但没有解释“百越”的具体位置。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目光就盯上了《吕氏春秋》中所说的“百越”。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年,秦军征服了百越,在岭南地区就设置了“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顾名思义,就是“南方的海”的意思。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等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秦朝末年,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咽下最后一口气后,赵佗就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并趁着中原战乱之际以武力攻并了桂林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公元前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原南越国的地方设交趾刺史部,为汉朝最南部的疆域。为了有效治理南越,汉武帝做了重要批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要求当地官员要用朝廷的恩惠来治理岭南地区,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在苍梧王城的旧地设置广信县,这就是广东广西的“广”字的由来。自此,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数百年时间。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州、郡的区划已经混乱不堪,故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公元年,唐朝设立交州总管府,年改称都督府,年又改称为安南都护府。唐覆灭后,刘岩于公元年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服南汉,重新恢复唐朝时设置的岭南道,到了公元年前后,宋朝进行了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广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广东就是“广南东路”的简称,“广南西路”则是广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梧州河东城区当年广信县的所在地,就是在现在的梧州市苍梧县,这个古老的县城,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苍梧历史长河中最精华的片段是三个时期:1.秦末,中原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势而起,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独据岭南。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地)。”赵光,就这样成为了梧州历史上的首任行政长官。深得赵佗信任的赵光一即位,便雄心勃勃地兴建王城,并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就是梧州建城之始。而这个“苍梧王城”,也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广西最早的城池。现在在梧州的骑楼城的顶端在西江边上,还有一个苍梧古王城的石碑标记。史称:“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考其旧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茶山即今北山,大江指的是西江。由此可以推断,这就是当时“苍梧王城”大致的范围。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负责镇守苍梧,以控制西江中游,监控西瓯、骆越残余势力的行动,可见苍梧在当时南越国和岭南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乃战略重镇。而赵光在当时岭南也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元前年,汉武帝将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剌史部设在苍梧的广信县,使之成为整个南中国的首府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始了梧州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又历年之后(即建安15年,公元年),东汉献帝设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刺史并设治所于苍梧郡之广信即今梧州,那时尚未有广州之名,梧州此时成为县治、郡治、州治的所在地。2.明清时梧州作为水运交通咽喉,军事重镇,展现军事辉煌的时期。公元年,明朝成化五年,宪宗皇帝钦定在梧州设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标志着影响明清两代的总督制度正式形成,“三总府”设在梧州期间,梧州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也反映出当时梧州在岭南地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地位。三总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权钦派三把尚方宝剑、代天子行狩的机构,两广总督府更是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历史地位很高。明前期(年)行政区划图中梧州位置
韩雍《总府开设记》对梧州地理位置及选址梧州开府的描述
3.梧州开埠至今的百年史,是商贸繁华、金融活跃、教育领先、文化繁盛的时期。光绪二十三年(年)正月初三(1月4日)英国以同法国势力相平衡为由,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西江专约》,规定:“今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开放为通商口岸,作为钦事官驻扎处所。”同年五月初五(6月4日),梧州正式开关通商。开埠后,广东商人、外国商人纷纷到梧州经商。民国时期,梧州商行发展到鼎盛时有两千多家,商业资本占广西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三以上,居广西各市之首,广西财经收入百分之三十来自梧州商业税收。梧州成为广西“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因而有“小香港”之称。与此同时,民国时期,梧州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枢纽,有“梧州在广西经济上的地位,正无异于上海之于中国”之美誉。苍梧历史上,文人荟萃,名家辈出,先后走出了陈钦、士燮、牟子等岭南文化第一代文化名人。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郡广信县人。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西汉时广信(今广西梧州)人,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传人,贾护授陈钦,陈钦授王莽(新朝皇帝),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士燮(年-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市)人。他的先祖是鲁国汶阳人,在王莽之乱时到交州躲避战乱。士燮的父亲叫士赐,在汉桓帝时担任日南太守。士燮年少时到京师游学,跟随颍川人刘陶学习,专攻《左氏春秋》。他被察举为孝廉,补缺为尚书郎,因为公事被免官。后来又被举荐为茂才,出任巫县县令。年,士燮升任交阯太守。因为士燮的辖地包括有越南的国土,所以越南一些史学家将士燮看做是越南的王,尊称他为“士王”。越南陈朝时,士燮还被追封为“嘉应大王”,后屡次加封加谥,成为了越南的“善感嘉应灵武大王”(越南语:ThiênC?mGia?ngLinhV???iV??ng)。士燮掀起的儒学热影响到了越南等周边国家,推动了中外文化的发展与融合。除此之外,他还为越人创“喃”字,成为古越文字的开端。因此士燮被越南的统治者和学者奉为“南交学祖”,在越南地位尊贵,先入帝庙,又入文庙。牟子(年~?),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年佛学家。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他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牟子“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说明牟子是苍梧人,因与苍梧太守交往甚好,应是居住在漓水与郁水相交汇的广信城无疑。苍梧,因牟子《理惑论》而成为佛教东传之圣地。牟子的诞生,《理惑论》的深远影响,以及“云山古佛场”的美誉,使拥有众多名刹寺庙的梧州(苍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城。02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和改良,工艺不断得到革新,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加工方法。我国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又据南宋文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的广西“修仁茶”:“其色惨黑,其味严重”,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茶叶性状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已经有些接近。明代以后,炒青制法逐渐形成;至明中期,炒青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逐步取代了蒸青的制法。当时的炒青制法大致可分为杀青、揉捻、复炒、烘焙等几道工序,这一做法已经很接近现代的炒茶工艺。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茶叶遵循“须晴昼采,当时焙,不然色香味俱减”这一方法制作。经过简单的加工(杀青、揉捻、复炒、烘焙)后,再销给茶行,由茶行进行分拣、分级。明代茶文化、茶产业的中心在江浙一带,概观明代主要茶著,其作者几乎都集中在江浙一带,而明朝茶的有关专著,占中国历代茶文化专著的一半以上,这些人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像许次纾、高年是钱塘人,屠龙是宁波人,顾元庆是江苏苏州吴县人,周高起是江阴人等等,茶书的相继问世,不仅给茶市的发展推波助澜,而且是中国茶文化、工夫茶中心区已达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可见永乐年间尽管由于京都北迁,隐伏着文化中心迁移的危机,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潜文化”,却仍然依靠历史的习惯定势,维持着自身的稳定性和延续力。明代因受中心区的影响,岭南饮茶已渐成风,因较多的见诸文字记载。明清易代,社会出现了空前激荡的大动荡局面,很多文化士子南迁,西湖三杰张苍水的红颜知己,云清姑娘,从小生长在道教圣地茅山脚下的茶园中,家里世代做茶,绿茶制作技术炉火纯青,张苍水被清廷抓捕就义后,在松月师兄的保护下,辗转到了苍梧六堡镇,在六堡镇隐居后,开始指导茶农做炒青绿茶,因为从小喝惯了江浙这一带的绿茶,初期按照江浙的绿茶工艺加工六堡茶,非常苦涩,后来经过探索,发明了“堆闷”的方法,“堆闷”是比较早期形成的六堡茶工序之一,云清姑娘发现,揉捻好、经过一段时间堆放后再烘干的茶,滋味变得醇和、苦涩大减,也更易为人们接受。云清姑娘后来进一步研究,形成了六堡茶加工工艺的主要步骤:采摘—杀青—揉捻—堆闷—干燥,在这时候,黑茶类的六堡茶加工工艺基本完成。云清姑娘也被尊称为茶罗娘,云清姑娘一生未嫁。保护她的师兄,松月道长也一生未娶。在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六堡镇,至今被人们纪念。在六堡镇的茶农中,她已经被神化,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未出嫁的姑娘可以请来茶罗娘,来占卜自己的未来的命运。云清姑娘和他的师兄松月道长的其他故事,我也是后来在南洋的槟城,听老先生说起。松月是出生在茅山脚下,家在茅山天王镇南十里的戴庄村,从小在茅山学习道法和武术,一套龙行剑,天下无双,并得到父亲传的石敬岩大枪。一生默默的保护着他的师妹,云清姑娘。在南洋的华侨老茶人,为我们泡茶的茶室,就称为云月斋,也是为了纪念她们,云清姑娘在张苍水被捕时自杀,后被松月救活,张苍水托付松月,要照顾云清一生,云清苏醒后,写了几首诗,纪念张苍水。流传下来一首。
“沧海孤舟逐浪愁,水穷云起此时休,一生尽负云和月,心恨北风悲寂秋。”他们在六堡住了20年,在年底,清廷加紧搜索,为了避难,带着一船六堡茶,辗转飘零到了南洋,这可能是六堡茶最早到南洋的故事了。他们在六堡镇留下了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1.采摘:好黑茶也需要嫩度六堡茶的采摘期很长,从3月春茶季,到11月,都有不同等级不同特色的六堡茶推出(比如老茶婆就是霜降时较为粗老的大叶片制成),但真正高等级、内质丰富的六堡,其原料选择还是以春、夏季为佳。每年春季春茶采摘季节,乡民们开始根据不同的等级采摘不同芽叶,从一芽一叶,到一芽二三四叶不等。跟所有茶类制茶一样,这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过程,因为茶叶要保持新鲜,当天采摘当天付制,进入毛茶初制加工工序。2.杀青:钝化酶活性,保留典型香气采回的鲜叶摊晾让水分散发以后,开始进入“杀青”。同样是杀青,手法上看起来也差别不大(主要以炒青为主,也有少量蒸青),但作为黑茶的杀青目的和绿茶的杀青,却又有很大的不同——绿茶不是后发酵茶,杀青时要彻底杀死酶的活性,而作为黑茶的六堡,还要考虑后期转化,所以杀青只是要钝化酶的活性。这种杀青程度十分考验经验。因为程度低了,会出生青、苦涩的味道,高了又会出焦糊的味道,其后期转化的空间就变少。所以经验的把控非常重要,必须要炒至叶质柔软、叶色变暗绿色、略有黏性、发出清香时,才为适度。而在这一步骤中,一些带有六堡茶特点的重要香气就会在这一步初步形成,并锁定,而且它的鲜度也在这一步被适度保留。3.揉捻:使茶汁溢出,并做形六堡茶的揉捻主要是为了做形,手法上讲求“先轻后重”,让茶叶细胞壁破裂,使茶汁溢出,以增加茶汤浓度,但又不会太充分破裂,以免影响耐泡度,同时使之紧结成形。4.堆闷:第一道微发酵“堆闷”是比较早期形成的六堡茶工序之一,早年云清发现揉捻好、经过一段时间堆放后再烘干的茶,滋味变得醇和、苦涩大减,也更易为人们接受,于是逐渐形成了堆闷工艺。虽然今天,有些民间随意的做茶方式逐渐省却了这个工艺。但在国标里,这一步其实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叶色将由青黄变为深黄带褐色,茶坯出现黏汁等变化,有了这个工艺,滋味才能变醇。而堆闷的厚度、湿度把控、翻堆散热的把控,其实也很考验经验,对叶片老嫩的判断、温湿度等略把控不好,一不留神就可能烧堆变质,造成叶底变黑、滋味淡薄。5.干燥:两次干燥,固定毛茶味道传统干燥法和现代的机器干燥,现在依然在六堡茶界并行。传统干燥法包括晒干、炒干、柴火烘干等制作技艺,由此提高了六堡茶的加工制作技艺。由于品种原因,六堡茶的茶多酚含量特别丰富,又因为其特殊的加工工艺,丰富的内含物得以很好地保留,所以茶味浓厚,尤其是新茶还有苦涩的口感,使得六堡茶在推广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茶人们开始探究新的制作工艺,加快了六堡茶后发酵工艺的形成。建国后,中茶梧州公司前身是成立于年的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广东省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年划归广西,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广西省茶叶支公司梧州办事处,统一组织和领导广西的茶叶生产、加工、运销等业务;年梧州办事处设立后开始领导筹建梧州茶厂;年,苍梧六堡镇茶场成立;年,筹建横县茶厂;年,筹建桂林茶厂,当时这几家茶厂和原料基地的六堡茶,供应中茶梧州公司出口,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03
六堡茶的功用
1、适合尿酸高、痛风人群。
生活在海边的朋友,习惯性吃海鲜喝啤酒,二者同食,会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破坏原来的平衡;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以钠盐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结石或痛风。六堡茶中的维生素,可以减轻尿酸盐的沉淀,也有助于及时将体内的尿酸排出。
2、六堡茶有暖胃养胃的功效。六堡茶为碱性食品,它能跟酸发生离子反应,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避免了饥饿时的疼痛。六堡茶中的淀粉可以在胃壁上形成保护膜,具有调和及收敛酸分泌物过多的作用,所以对于暖胃养胃来说是相当不错的。3、六堡茶有美容抗衰老的功效。六堡茶富含茶多酚、维生素C和烟酸,能降脂、降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促进血管微循环,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肠胃等正常机能的作用,从而起到美容抗衰老的作用。4、适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六堡茶的茶氨酸能通过活化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而使血压下降,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六堡茶茶多糖含量高且活性强,茶多糖复合物是降血糖的主要成分。5、六堡茶能提高人体抗病防病的能力。六堡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特别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6、六堡茶能有效止痢、防便秘。六堡茶中所含的鞣质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皮肤粘膜还有保护作用,因此具有治疗便秘的效果。7、六堡茶有清热祛湿的功效。所谓“万病源于湿”,身体湿气太重容易引发各方面的疾病。因此,祛湿是日常生活中不能怠慢的一件事情。祛湿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六堡茶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茶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六堡茶产区位于南方自古多瘴气的苍梧县六堡乡,在山上常年萦绕着雾气,湿气很重。茶园周边生长着许多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草药。六堡茶树和那些清热祛湿的中草药一样,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了适应环境,本身具备了抗“湿”的能力,再经过罨、蒸、焗等工艺加工后,六堡茶就有了清热祛湿的功效,对解热毒、振阳气、祛湿邪有极大帮助。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南方自古多瘴气,六堡茶产区常年雾气萦绕,湿气尤重。进入茶园,低头便可看见在茶树周围长着许多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草药。六堡茶便是“取其所生之地”。常喝六堡茶,可以促进人体微循环,发汗祛湿。同时因为六堡镇的海拔高,昼夜温差小,六堡茶的茶多酚含量极高,远远超过红茶和绿茶。一杯下肚,茶多酚里的黄酮类等物质,能穿透细胞壁,活血通气,促进湿气排出。按照西方的有关研究结果,茶多酚里面的黄酮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黄烷醇类等,具有穿透细胞壁的功能,让血液流通更顺畅。19世纪,马来西亚因为锡矿和橡胶园闻名于世,需要大量工人,很多两广人下南洋谋生,因当地气候湿热,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通过饮用随身携带的六堡茶,调理肠胃排出体内湿气,因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和风味特别适合,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六堡茶,成为日常必备品,甚至矿上必须免费提供六堡茶才能招到人。04
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乡愁。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又发展出不同的茶文化。在岭南的广东广西,以潮州和梧州为代表的茶文化,也是各有特点,潮州工夫茶,在阳明先生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以和为核心的工夫茶泡法,苍梧六堡茶,在下南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以乡愁为中心的煮茶法。我曾多次去海外,考察华人的生活,他们比我们国内更尊重中国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建筑,还有生活方式,还有音乐,无处不体现着思乡之愁。以前中国人外出时,总会带上家乡的一点水土,以防止水土不服。当时下南洋时,很多华人会带上家乡的茶叶,在生病时用于治病,这其中六堡茶是最重要的。“苍梧山上花如雪,六堡船中灯似灭。辗转飘零千万里,不堪寂寞南洋夜。”在那个茶花开遍满山,洁白如雪的季节。我沿着海上丝路,不远万里来到南洋槟城。白发苍茫的老者,起碳生炉,用着中国传统的工夫茶四宝。“陆子炉”“玉书煨”“孟臣壶”“若深杯”一招一式,形神内敛。冲泡我带去的六堡镇的六堡茶。举杯细品,老人忽然泪流满面,嘴里说:“喝到了妈妈的味道”。老人已经80多岁,已经是第7代华侨。但乡愁是一种情感,每个人的乡愁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忧伤和甜蜜,即便是从未到过的那遥远的家乡,乡愁像一颗种子,播种在小时候妈妈的故事里,在妈妈的茶里,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在纸窗下,妈妈冲好的,那一壶茶。妈妈走了后,却留下了乡愁。我的《南洋行记》(一)六堡河山上茶花未落,又到六堡河畔,今夜住河边客栈,明日河岸梅子园茶会,想起一月前在南洋马来西亚写的一首诗:“苍梧山上花如雪,六堡船中灯似灭。辗转飘零千万里,不堪寂寞南洋夜。”南洋回来一直没空,想来该抽空整理了。《南洋行记》(二)行走在马来西亚,我选择了步行、坐公交、乘地铁、打出租等不同方式的体验,感受了华人、马来人、印度裔、欧裔等不同人群的茶文化,宗教信仰。曾经连续十四个半小时的步行,感觉步行很不方便,从Vivatel酒店出来有一条大路,沿着这条路走了三公里突然没有人行道了,冒险穿过多米的快速公里,才可以继续,可能是天气太热,很少有人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遇见一个印度裔的青年,华人虽然人口比例很高,但却没有中文路标,快到吉隆坡城市中心时,有很多华人的茶室,其实更像国内的快餐厅。公交车的一站很长,上车三马币,相当人民币5元,可以坐很多站,没有中文站名,司机也多是马来人,不懂中文,所以要记住马来文的站名。地铁和国内不同,不按几号线,分不同颜色,而且一定要提前看显示屏上报的站名,根据站名选车,有点像国内的火车,同方向可以停不同的站,容易坐错。《南洋行记》(三)苏丹阿都沙末大厦早晨打车去中央车站,司机送我到了独立广场MERDEKASQUARE。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车站,就查了一下地图,发现离唐人街不远,向唐人街走过去,刚走过马路对面,发现了一个两百多年的老建筑,英国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铜光的圆屋顶,大钟楼,很有历史的感觉。目前是吉隆坡高等法院的所在地,也是马来西亚联邦法院及上诉院的旧址。在此也举办一些重要活动,例如8月31日的国庆游行。《南洋行记》(四)双子塔第四天晚上七点,从茨厂街步行到双子塔,看中央公园音乐喷泉,品马来西亚拉茶,尝南亚美食。双子塔,英文简称KLCC,也叫国家石油大厦,是世界上第五高的大楼,也是目前最高的双栋大楼,这里当然是来吉隆坡必来之地排名第一的景点。双子塔高米,地上一共有88层,两栋大楼之间有一个空中桥梁,位于41层和42层。接地几层是商场,双子塔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公园,环境非常好。86层设有观景台,可以买票上去参观。双子塔
《南洋行记》(五)广汇丰六堡午后吉隆坡非常炎热,但还想去唐人街看看六堡茶,本意去唐艺轩,到了后才知道他们都在准备出发到中国,没有上班,便在当地的茶行商会会长的带领下去拜访广汇丰的董事长,他的办公室就在他的茶行的楼上,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进入,会长知道密码,熟悉的输入一长串密码,门开了,上楼后,刘总正在等我们。一直以来,“广汇丰”都以梧州出口的六堡茶为主要经销品种。20世纪70年代,“广汇丰”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大约有10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每年进口的六堡茶数量达到六七十吨。“广汇丰”的销售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到了20世纪90年代,茶行的六堡茶消费群体已覆盖吉隆坡华人社会各个阶层。随着喝茶、藏茶在马来西亚成为时尚,能长期收藏的六堡茶销售量持续看涨,近年来,茶行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至少有吨。“广汇丰”从中国进口的六堡茶都是通过海运方式运回马来西亚。在20世纪60年代,茶行从中国内地进口茶叶需用船运到香港,再从香港用远洋船舶经新加坡中转运到吉隆坡;20世纪70年代,远洋船舶不一定需要经新加坡中转,也可以直接从香港直航到马来西亚的巴生港;20世纪90年代后,远洋船舶从广州港出发,就可以直接驶到巴生港。“广汇丰”从梧州进口六堡茶,从下定单、发货、运输到收货,以前需要几个星期,如今两个星期左右就行了。《南洋行记》(六)马里安曼印度庙在午后的唐人街,天气非常炎热,我正在大街上,随着人流走,突然被后面的东西撞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一个车把,一个印度裔的中年人,拉了一车东西,都是大大的纸箱,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是,看得出,非常沉重。他一脸紧张,我说,没有关系,但是他听不懂,我就帮他一起拉车,他表示不用,我看他的车很沉,还是帮他拉,从茨厂街到苏丹街的那个上坡,然后,一直往前走,忽然听见一阵我不太熟悉的音乐,感觉有铃声,铜锣,还有敲鼓声。正在奇怪,他,笑着,拉着我,一起走。看见一个印度教神庙,我想,这应该是马里安曼印度庙吧,里面很多人,都是一脸虔诚,最前面的,好像是主持人,在唱诵的经文,也好像是在念着咒语,然后每一段经文行之后,会有一阵刚才听见的那种音乐响起,这样过了差不多半小时以后,主持人拿着像白面粉一样的东西在每个人的额头上点一下,然后,拿着一个水盆在每个人的头上也点一下水,最后呢,拿着一个很多火苗的灯,每个人用手在火苗上向自己的脸部抓一下,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仪式结束后,他邀请我吃饭,我头一天吃过这种饭,不喜欢,也特别不习惯用手抓饭,就谢过他,就想找拉茶喝,一直没喝到正宗拉茶,突然想到他是印度裔的,就给他看手机中的拉茶图片,他立刻明白,没想到后面的经历更有意思,这个在我下面有介绍。马里安曼印度庙,(SRIMARIAMMANTEMPLE)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距离茨厂街0.1KM,建于年,是一座典型的南印度风格的寺庙。寺内的马里安曼女神像用金、银、祖母绿等装饰,精美绝伦。这座神庙也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由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移居至此的印度工人修建。寺庙入口处挤满了卖花环的小贩,庙宇的最大亮点是上方的一座庙塔,布满了色彩绚丽的印度教神像。欢庆大宝森节(THAIPUSAM)时,庙里的一座神像将被安放在一辆银战车上,从这里出发,一路游行至黑风洞——印度教在马来西亚的最大聚集地。这个寺庙欢迎非印度教徒参观,但要记住进门前脱鞋,把鞋留在大门外左边的寄放处,寄放费用0.2马币。《南洋行记》(七)中央艺术坊中央艺术坊,是偶然走到的,里面东西很多,也很杂,我主要看看祖国的老东西,但很多地方没空调,太热了,也很少有人会华语。中央艺术坊建于年,最开始是生鲜市场,现在已经被划为文化古迹。坊内陈列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艺术品、哥峇雅、金锦缎、巴迪蜡染布和正宗马来西亚纪念品,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此处有一家巴迪蜡染布商场,出售各种有名的品牌产品,以及马来西亚制造的最好的巴迪蜡染制品,从服装、鞋子、包到家居装饰品,一应俱全。《南洋行记》(八)茨厂街吉隆坡唐人街(茨厂街)是我到的最多的地方,重点是各个茶楼,其他的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