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服用方法,
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
导致过于简单化、公式化,
已经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
自古以来,
药物的服用方法就是很受重视的。
徐灵胎云:“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伤寒论》服法
医圣张仲景对此尤为重视,所以在《伤寒论》中关于这一内容的记载极其丰富,尤其重视服药时间和服药次数,应用亦很灵活。
其记载的服药时间有:
01
空腹服:
即在进餐之前服药。在空腹时服用,吸收快而充分,有利于迅速起效。
02
先其时服:
即发作性病证在发作前服。如:“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3
不拘时服:
半夏散为治疗咽痛之方,为使药物持久地作用于咽部,仲景采用了“少少咽之”的不拘时服法
04
白日服:
多数药物均为白日服,这是常规服药法。
05
昼夜服:
《伤寒论》中有“日再夜一服”,如桂枝人参汤;有“昼三夜二服”,如黄连汤;有“日三四、夜再服”,如理中丸。意在使药力持续不断,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其记载的服药次数有:
01
二三服:
《伤寒论》中“再服”和“三服”的方剂最多,也是最常用的服法。二服者多早、晚分服,三服者多取早、午、晚三次服用。
02
频服:
指一剂药一日内分四次以上服用者。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分四次服,理中丸分六次服。频服之剂多属药性平和,效力徐缓者,以图缓缓收功。
03
顿服:
指一剂药一次性服完,《伤寒论》中干姜附子汤与桂枝甘草汤等采用此法。顿服的特点是药量大,药效专一,收功速捷。
《金匮要略》服法
《金匮要略》对服药次数、药液多少均很重视。
如解表或攻下药,大多采用顿服或逐渐增加药量,中病即止,也有采用少量频服的方法;
一般杂病采用分温三服,如小建中汤、五苓散等,均分三次服用;
一些药味少药效专一,而以祛邪或散寒为主要作用的方剂,采用“日再服”,如四逆汤、大建中汤等,均分二次服用;
有些病情复杂,咳逆上气或呕吐频繁,胎动不安,服药方法则“日三夜一或日三夜二”,如麦门冬汤等,采用“日三夜一至二次”,以保持药效的连续性。
《金匮要略》中对服药时间也很注意,
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要空腹服用或食前服用;
而一些药力峻猛或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要先食服用,即饭后服用。
现代服法
我们临证用药时,多用一剂早、午、晚三次服用或早、晚二次服用,多餐后服药,亦有餐前服药。
治疗脾胃病多餐后服药,一剂日三次服药,尤其兼有调理睡眠作用时,多于晚睡前一小时左右服药,概取使药力相接续,且增强助眠作用。正如《药治通义》所云:“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治疗口腔溃疡、口中异味、咽炎等口咽部疾病时,常嘱患者服药时含漱,缓缓咽下,采用了仲景之“少少咽之”的不拘时服法,使药物更持久地作用于口咽部,这一用法与现代制剂的含片意义颇为相似,收效显著。
病案举例马某,女,55岁。初诊:年12月11日。
主诉:胃脘部隐痛2年,加重伴夜眠差1个月。
病史:2年前因思虑过度出现胃脘部隐痛,间断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连后背不适,伴夜眠差,自服安定(地西泮)片未见好转,就诊于我处。
刻下:胃脘部隐痛,面色萎黄,烦躁,口干,体倦乏力,不易入睡,食少,便溏,舌质淡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胃痛(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①慢性胃炎;②失眠。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方宗:归脾汤。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0g,木香5g,酸枣仁15g,茯神15g,炙甘草10g,龙骨35g,牡蛎35g,夜交藤15g,珍珠母30g,焦栀子10g,陈皮15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5g,生姜5g,大枣5g。10剂,日1剂,水煎,早、午、晚餐后服。
二诊:年12月21日。
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续服10剂,日1剂,水煎,早、午、晚餐后服。
患者初诊以胃脘部隐痛2年,加重伴夜眠差1个月为主症,中医诊断“胃痛”。胃脘部隐痛,夜眠差为主要临床表现,伴面色萎黄,烦躁,口干,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胖大,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心脾两虚”。本案患者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不荣则痛,故胃脘部隐痛;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乏力,食少,口干;心血不足则见失眠,入睡困难,面色萎黄,烦躁。治疗以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为主,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加龙骨、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夜交藤、五味子养心安神;陈皮理气运脾,防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又可防寒凉药物凝滞脾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沙参、麦冬益胃养阴生津;麦冬合焦栀子又可除烦。
徐灵胎云:“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案患者以脾胃病表现为主,为防方中寒凉药物伤及脾胃,故早、午、晚餐后服用,患者夜眠差,正值冬季夜长,晚上选择睡前一小时服药,使药力相接续,增强助眠作用。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