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里的ldquo双奥rdquo

白癜风的专科 http://www.paisufa.com/m/

如果用一个新词描绘我经历的北京冬奥会,我的选择是——“闭环”。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因为去年全运会的管理模式就是这样。几乎全部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人都生活、工作在闭环里。而北京冬奥会,只能更严格。

1月25日,我进入闭环内,入住北四环附近的丽亭华苑酒店。尽管有全运会体验,但我还是对闭环下很多相应的新事物充满好奇。第二天一大早前往主媒体中心,看着路边飘扬的粉色宣传彩旗和奥林匹克中心区每一幢建筑,回想,一切恍如昨日。进入编辑工作间,突然感觉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是啊,东京的故事刚过去半年,奥运会,怎么又来了。

1

按照以往大型赛事的工作安排,我能够现场观摩的比赛会比较有限。于是,造访场馆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我至少应该去看看这些专门为冬奥会而建的地标性建筑是什么样子,特别是位于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雪游龙”和“雪如意”。

几天后一个下午,我坐上开往延庆的跨赛区班车。这趟车途经延庆阪泉站、云顶滑雪公园、古杨树场馆群,最终抵达张家口冬奥村,全程分钟。其中,行驶到阪泉站需要90分钟。这天天气极好,晴空万里,阳光照着窗外的平原和远处的山地,看上去有点刺眼。距离阪泉站还剩20分钟时,一个高塔上的五环标志映入眼帘。

阪泉是中转站,很多摆渡车通过这里前往延庆各个赛区和酒店。我的目的地是“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不过在车站信息栏中却不见它的字样,只看到“核心枢纽2号地”,于是就上了前往这里的巴士。十几分钟后,车子停在一处半山坡,前面独特的建筑让我看着十分眼熟。突然间意识到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雪游龙”,眼前的“核心枢纽2号地”就是雪车雪橇比赛转播基地。

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从布满草丛的半山坡上抄近道径直往上爬,然后沿着大路一路上坡就是雪车雪橇赛道的终点。

近处看赛道,其实没什么特别之处。手摸冰块,的确冻得相当瓷实。联想起这是将近两公里长的赛道,可想而知整个赛场的造价了。而另一个问题也应运而生,作为奥运遗产,这座场馆应该怎么维护并让它持续发挥作用呢?

我为什么喜欢雪车雪橇?记得小时候看体育,经常会在一堆幽默滑稽镜头中看到这项运动,特别是双人和四人。前面的舵手纵身一跃跳上去,后面的刹车手一个箭步没上去,整个人趴在冰面上,舵手“望人兴叹”,他们的成绩和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温哥华冬奥会回答一个外媒记者关于最喜爱的冬奥项目时,我说是雪车,他有些惊讶,我解释到:因为会有人上不去车,所以这项运动总给人很多乐趣。

我沿着赛道从终点往前走,经过升旗广场,武警们在进行升旗仪式的彩排。傍晚时分,很多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陆续下班。我的时间并不充裕,但能亲眼看看这个赛道,在冰面上踩一踩,我已经心满意足。

回程时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在零零星星散着白雪的山坡上,北方冬天的苍凉、荒芜尽显无疑。这一天是跨赛区班车运行的第一天,所以时间调度上有些不周全,等到晚上八点,我才登上返回主媒体中心的车。于是去张家口探访“雪如意”之行,我打算换个方式,体验下高铁“冬奥专列”。

“冬奥专列”也在闭环内,从预约订票到乘车都非常便利。从清河到张家口太子城站行驶只要50分钟,最高时速达到公里。

张家口比北京冷得多,但这天天公作美,阳光照射下,午后室外温度0度左右,体感舒适。“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修整雪道,我站在山脚下看着眼前这座独具特色的高大建筑。在蓝天映衬下,它显得格外壮观而且清澈脱俗。碰巧遇到在这里采访、拍摄的同事,我有幸被带着乘坐电梯,上到山顶,全方位观摩“雪如意”。

外形长得像过山车的电梯运行速度特别快。从下往上走,几乎呈80度角,但感觉不出山势险要。半途经过一个裁判屋,有工作人员上上下下。电梯沿着山坡再往上运行就到达顶峰站。走出来放眼一望,整个古杨树场馆群尽收眼底。除了“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旁边还有举行越野滑雪比赛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举行冬季两项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三块场地之间用一条路相连,它也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冰玉环”。

站在“雪如意”顶端,距离跳台滑雪运动员出发的地方非常近。虽然腿有点微微发抖,但我还是顺着台阶往下走几步,体验运动员出发时的场景。比赛时,运动员会经过一道类似安检门一样的地方,那是测试服装厚度的。跳台滑雪对于着装细节有严格要求,厚度不能超过6毫米,不能薄于4毫米,且要紧紧包裹身体,不能兜风,否则违规。选手们出发时选择的高度和最终的成绩息息相关。编辑比赛时,我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tp/10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