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6849745.html
最近有朋友看网络视频,发现网上有人用陈皮的时候,会“刮囊”,就是把陈皮浸湿以后,用勺子把白色那面刮下来一层,只用红色那面。
一些新“皮友”不明就里:这是什么新型“养生秘术”吗?还是只是短视频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做法?
其实“刮囊”并不稀奇,并且古已有之,但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刮囊”,以及有没有必要“刮囊”。懒得看分析的朋友记住:日常养生,不必刮囊。
一、什么是“刮囊”其实“刮囊”是粤语的口语,书面正确的写法是“去瓤”,由于粤语中“囊”和“瓤”的发音一样,所以导致了许多人直接用笔画更少的“囊”,也由于“刮”这个动作更形象,于是就有很多人用“刮囊”来代指陈皮的“去瓤”制法。
刮囊就是把陈皮打湿,待其稍软后,用工具把白色的橘白和橘络刮干净,剩下橘红面。
去瓤手法最早见于唐宋时期,是一种陈皮净制入药的方法。
唐代,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其著作《备极千金要方》中始载有“去赤脉,去瓤”的方法。
而去瓤的传统理论则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雷公炮论》,其提出“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也有写橘皮去瓤制法“凡修事须去白膜一重,细锉用”。
宋代起许多医书中都提及“橘皮去瓤”更具体的制法,包括“净洗”、“汤浸,磨去瓤”、“锉细”等等。
而现代的中药学中,陈皮已极少见“去瓤”的炮制方法了。
二、陈皮的去白、留白、取白1.去白(即刮囊):强调化痰止咳
在古代中医药方里,多数有去白之说。去白后留下的橘红,长于化痰止咳,常用于调理咳嗽。
近现代的药材炮制中,普通陈皮偶见去白做法,而新会陈皮在后期则越发明确其特有的传统炮制技艺,极少去白。
虽然入药去白不常见了,但是粤菜烹饪中却把这一手法“发扬光大”,《餐桌上的中药——陈皮》、《粤菜师傅新会陈皮美味》等餐饮书籍中,多处可见陈皮“去瓤”入膳的烹饪手法。
作为香料时,一般认为陈皮“刮囊(去瓤)”是为了减轻苦涩味,提升菜品风味。
而原理可能是由于橘红面的挥发油含量高,能为菜品提供丰富的香气,而橘白面有生物碱、柠檬苦素、芦丁等苦味成分,所以选择刮掉橘白。
▲CCTV-4《中华医药》陈皮·岁月纪录片截图
2.留白:强调全面理气和中
留白就是最普通的陈皮形态,基本上使用新会陈皮都是整块留白使用的。留白更强调理气、和中、健脾的全面作用。
运用食材应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留白和中,对于日常养生来说,正常留白才能把新会陈皮的效用功能最大化。
所以,日常饮用陈皮水来养生,去掉橘白和橘络是十分浪费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记住日常用新会陈皮,千万不要刮囊(去瓤)啦!
3.取白
不仅有去白留红,也有去红留白的药方,取白包括橘白和橘络。
橘白和橘络都是可以单独入药的优质材料,在中我们已经详细分析了陈皮的橘红、橘白、橘络各部分的应用,此处不再累述。陈皮的三面法宝,橘红理肺气,橘白补脾胃,橘络通经络三、什么时候适合“刮囊”呢?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刮囊(去瓤)无关好坏,只是使用场景需求不同,也可以全凭个人喜好选择。这些场景下可以刮囊。
1.做某些高级料理
讲究的粤菜厨师,会使用刮囊(去瓤)的方法尽量减轻陈皮的苦味,最大程度只取其香而不取其味,将新会陈皮的色香味发挥到极致。
2.强调某种药用价值
如果使用者对用药有较深的认识和把握,可以根据橘皮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的作用(橘红理肺气,橘白补脾胃,橘络通经络)取用其药用价值,去白或取白均可。
3.橘白受损
例如受到严重的虫蛀或有轻度发霉的现象,为了不浪费橘红面,可以选择把橘白刮掉后再使用。但需要强调的是,发霉受损严重的新会陈皮,应立刻丢弃,不要怕浪费,以免食用后身体受损,因小失大。
四、小结去白或取橘白,更多属于古时陈皮炮制入药的范畴,但高级的粤菜料理也会要求去瓤。
所以如果不是专门入药或料理,只是日常饮用陈皮水养生,完全没有必要“刮囊(去瓤)”,因为橘白橘络均是很好的中药材,尤其陈化良久的新会老陈皮,历经岁月磨砺,片片珍贵,刮掉就太可惜了。
注:本文为前文(新会陈皮先“刮囊”再吃?为什么有人喜欢“去白留红”?)的修改与补充,敬请读者知悉,感谢支持。新会陈皮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参考来源:《新会陈皮的研究与应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我是陈皮人家,相信老陈皮会讲故事。
专注新会陈皮文化传播,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