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研究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患者阴道

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患者阴道菌群及局部免疫研究

朱玥洁1,张峰波2,赵静1,陈志芳3,丁剑冰4

(新疆医院1生殖助孕中心,2医学检验中心,3妇科,乌鲁木齐;4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乌鲁木齐)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糜烂女性阴道菌群及局部免疫状况。方法选取60例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和60例正常维吾尔女性,无菌棉签拭子留取宫颈分泌物进行清洁度鉴定并进行细菌培养,ELISA检测阴道冲洗液上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维吾尔族宫颈糜烂等级轻的患者阴道分泌物患有细菌量较多,以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维吾尔族宫颈糜烂等级严重患者阴道清洁度以Ⅲ-Ⅳ为主,阴道分泌物乳酸杆菌、棒状杆菌、加德纳菌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阴道局部IL-1β、IL-6、TNF-α、IL-8水平增高。结论阴道菌群和局部炎症因子共同参与了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的发生。

关键词:维吾尔族;宫颈糜烂;阴道菌群;炎症介质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vaginafloraconstituteandlocalimmunestatusofvagina.Met-hods60Uyghurcervicalerosionpatientsand60Uyghurhealthwomenwereenrolledinthestudy.Cervicalsecretionswereusedforvaginalcleanlinessdetectionandbacteriaculture.SupernatantofvaginaflushfluidwereusedfordetectionofIL-1β,IL-6,TNF-αandIL-8.ResultsInpatientswithmildcervicalerosion,thereweremorebacteriainbacterialspeciesandquantityinvaginalfluid,mainlygrampositivebacilliandgrampositivecocci.VaginalcleanlinessofpatientswithseverecervicalerosionweremainlyⅢ-Ⅳdegree.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ofpositiverateoflactobacillus,corynebacterium,andgardinerbetweenwomenwithcervicalerosionandhealthcontrol.ThelevelsofIL-1β,IL-6,TNF-α,IL-8invaginawerefoundtobehigherthanthatofhealthcontrol.ConclusionVaginafloraandvaginalinflammatoryfactormaybeinvolvedintheprogressofUyghurcervicalerosion.

Keywords:Uyghur;cervicalerosion;vaginaflora;mediatorsofinflammation

宫颈糜烂是已婚女性常见疾病[1],可导致不规则阴道流血,甚至不孕。研究显示宫颈癌的发生也与宫颈糜烂密切相关。近年来,生殖道微生态与局部免疫成为生殖领域的研究焦点,以往的研究表明生殖道微生态改变与生殖道疾病有关[2-3]。Junior等[4]研究发现宫颈糜烂与生殖道微生态和局部炎症因子相关。阴道微生态菌群对调节阴道自净功能,在维持宿主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女性生殖道解剖结构可以了解到,子宫宫颈暴露于在阴道中,这有利于微生物通过阴道入侵宫颈,进而导致宫颈糜烂的发生。此外,阴道微生态失衡可引起阴道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紊乱,使阴道微环境中炎症因子水平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宫颈炎症反应。本研究通过检测乌鲁木齐不同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菌群分析其与局部炎症因子的关系,从而为宫颈糜烂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试剂本研究中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ELISA试剂盒均购自武汉贝莱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Mark酶标仪购自Bio-Rad公司,细菌培养基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阴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试剂购自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临床资料选择年8月-年12月在新疆医院妇科就诊的6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0.4岁,另选取新疆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女性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1.3方法

1.3.1样本处理标本患者采集标本前24h禁止性交、盆浴、阴道检查、阴道灌洗及局部用药。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使用无菌棉拭子经扩阴器进入阴道,于后穹窿处采样。进行细菌涂片和培养,清洁度级别判定标本使用普通棉拭子送检,需保证足够的采集量及湿润度。以无菌0.9%生理盐水5mL充分冲洗阴道壁上1/3及宫颈阴道部,于后穹窿吸取灌洗液4mL。室温r/min离心5min。取上清分装后-80℃保存以备检测细胞因子含量。

1.3.2诊断标准宫颈糜烂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根据宫颈糜烂面积大小分为3度:(1)轻度指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2)中度糜烂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3)重度糜烂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维吾尔族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间采用卡方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基本资料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患者年龄30岁者45例,占到此次研究对象的75%。年龄30岁者15例。宫颈糜烂患者中,宫颈糜烂Ⅰ级13例,宫颈糜烂Ⅱ级30例,宫颈糜烂Ⅲ级17例。

2.2维吾尔族宫颈糜烂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及细菌生长情况维吾尔族宫颈糜烂Ⅰ度患者细菌涂片中可见大量细小革兰氏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阳性球菌。培养24h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良好,全平板可见细菌生长,划线三区域均可见细菌生长。维吾尔族宫颈糜烂Ⅱ度患者细菌涂片中可见少量细小革兰氏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阳性球菌,细小革兰氏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阳性球菌数量和宫颈糜烂Ⅰ度患者相比略有减少。培养24h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细菌生长主要集中于平板一区和二区,三区细菌生长较差。

维吾尔族宫颈糜烂Ⅲ度患者细菌涂片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未见细小革兰氏阳性杆菌。培养24h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细菌生长很差,一区细菌生长差,平板二区和三区未见细菌生长。

2.3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清洁度分析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清洁度Ⅰ~Ⅱ度21例。而宫颈糜烂患者阴道清洁度Ⅲ~Ⅳ度39例。

2.4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分泌物微生物检出率比较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正常对照组和不同等级宫颈糜烂患者间乳酸杆菌、棒状杆菌、加德纳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正常对照组与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微生物检出率比较/%

2.5正常对照组与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局部细胞因子变化比较维吾尔族不同等级宫颈糜烂患者阴道IL-1β、IL-6、TNF-α、IL-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患者阴道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阴道清洁度与正常女性相比发生明显改变,乳酸杆菌检出率明显下降。阴道局部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8水平增加,这些炎症因子的变化趋势与宫颈糜烂程度一致。

表2不同宫颈糜烂患者阴道细胞因子变化

宫颈糜烂属于慢性官颈炎的病理变化,最主要病理变化是宫颈管内柱的上皮外移到宫颈口部取代了复层的鳞状上皮,外观呈现出红色似糜烂样。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主要是由于宫颈黏膜组织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阴道的微生态失衡常导致炎症反应,在宫颈糜烂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类患者阴道的微生态失衡,阴道常驻菌群发生改变,导致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本研究中通过对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清洁度分析发现,患者阴道清洁度Ⅰ~Ⅱ度主要为宫颈糜烂Ⅰ度,伴随着宫颈糜烂的严重,患者阴道清洁度变为Ⅲ~Ⅳ度。为了进一步发现细菌的变化情况,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乳酸杆菌的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下降,随着宫颈糜烂程度的加重,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菌的检出率增加。

乳酸杆菌是育龄妇女正常阴道微生态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及其他的抗微生物物质来抑制阴道中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维护阴道的正常生理环境。大量研究发现,乳酸杆菌的减少与多种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范娟等[6]发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阴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以乳酸杆菌的减少最为显著。伍晓飞等[7]和文政芳等[8]发现乳酸杆菌的比例在HP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结构中明显下降。鲍颖洁等[9]的研究表明乳酸杆菌比例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也明显下降,提示乳酸杆菌可能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保护性因素。总结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明确生殖道微生态在生殖道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调节生殖道微生态开展生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产后阴道菌群失调的临床研究中[10-11],研究人员应用阴道乳杆菌胶囊恢复产后女性阴道菌群结构,能预防、治疗阴道感染,又无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产后妇女阴道炎的复发率。在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中[12],研究人员尝试使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治疗阴道炎,结果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推广。本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生殖道微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表明在维吾尔族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改变可能与宫颈糜烂的发生有关。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阴道的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参与调节宫颈病变。本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阴道局部细胞因子发生明显改变,IL-1β、IL-6、TNF-α、IL-8水平增加。IL-1β是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能促进黏附分子表达和趋化因子释放。保护机体免于病毒感染,引起炎性反应,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IL-1β为早期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能引起局部血管扩张,使阴道的免疫屏障破坏,参与炎症的形成。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IL-1β水平增高[13-14],并且IL-1β的升高与阴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通过对生殖道健康研究发现[15],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可能是阴道菌群改变及阴道局部IL-1β共同作用的结果。Murphy等[16]研究发现,生殖道IL-1β水平在不同种族女性之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种族女性对于HIV的易感性不同有关。IL-6是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重要的炎症介质。IL-8是趋化因子的代表,是中性粒细胞活化与迁移的调节因子,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L-6和IL-8是前炎症网链中的一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其持续升高会导致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众多的细胞因子构成了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网络。有研究发现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IL-6和IL-8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17],而在需氧菌导致的阴道炎的研究中[18],IL-6和IL-8的水平却增高,Santos-Greatti等[19]发现,阴道菌群以中间菌群为主时,阴道局部的IL-8水平高于细菌性性阴道病水平,表明生殖道中IL-6和IL-8水平可能与生殖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作为前炎症因子,其生物活性主要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它多种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有学者研究发现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TNF-α水平增高[20-21],在经过治疗后期水平下降,表明TNF-α水平可以作为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研究人员发现TNF-α水平增高[22-25]。

本研究中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糜烂Ⅱ~Ⅲ阴道局部IL-1β,IL-6,TNF-α,IL-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推测维吾尔族宫颈糜烂患者微生态改变与阴道局部炎症因子的改变共同参与了宫颈糜烂的发生,微生态改变与阴道局部炎症因子如何导致宫颈糜烂的发生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书改,邢风琴,解燕昭,等.宫颈糜烂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现状研究[J].河北医药,,12(3):-.

[2]朱玥洁,龚巧巧,庞楠楠,等.乌鲁木齐维吾尔族非妊娠女性BV和VVC危险因素及局部免疫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40(2):-,.

[3]朱玥洁,张峰波,胡泊,等.新疆地区不同民族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微生物分布对比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9(5):-.

[4]JUNIORJE,GIRALDOPC,GONCALVESAK,etal.Uterinecervicalectopyduringreproductiveage:cytologicalandmicrobiologicalfindings[J].DiagnCytopathol,,42(5):-.

[5]金小雨.宫颈糜烂(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正确认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31):-.

[6]范娟,沈健.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10(4):-.

[7]伍晓飞,吴灵敏,谭秋梅.HPV感染合并不同宫颈病变与阴道菌群失调关系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3(5):65-67.

[8]文政芳,杨君,赵淑珍,等.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阴道菌群及炎性因子变化研究[J].医院感染学杂志,,26(19):-.

[9]鲍颖洁,胡孟彩,高桂香,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多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0(11):1-.

[10]龚天柳.阴道乳杆菌胶囊调整产后阴道菌群失衡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7(7):-.

[11]孙伟娟.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7(12):-.

[12]PELLETT-MADANR,DEZZUTTICS,RABEL,etal.olubleImmuneMediatorsandvaginalbacteriaimpactinnategenitalmucosalantimicrobialactivityinyoungwomen[J].AmJReprodImmunol,,74(4):-.

[13]JORAHOLMENMW,SKALKO-BASNETN,ACHARYAG,etal.Resveratrol-loadedliposomesfortopicaltreatmentofthevaginalinflammationandinfections[J].EurJPharmSci,,79:-.

[14]MARCONIC,DONDERSGG,BELLENG,etal.Sialidaseactivityinaerobicvaginitisisequaltolevelsduringbacterialvaginosis[J].EurJObstetGynecolReprodBiol,,(2):-.

[15]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陈芙蓉,丁岩.微波辅以致康胶囊治疗宫颈糜烂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0(4):-.

[16]MURPHYK,RICHARDSONBA,DEZZUTTICS,etal.LevelsofgenitaltractDefensinsandcytokinesdifferbetweenHIV-uninfectedUSandAfricanwomen[J].AmJReprodImmunol,,74(4):-.

[17]姚锋.细菌性阴道炎对阴道免疫环境的影响[J].中外医疗,,24(34):80-82.

[18]黄晓英,沈鹤萍.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及微生态特征分析[J].中国性科学,,25(1):66-68.

[19]SANTOS-GREATTIMM,DASILVAMG,GERRIRACS,etal.Cervicovaginalcytokines,sialidaseactivityandbacterialloadinreproductive-agedwomenwithintermediatevaginalflora[J].JReprodImmunol,,:36-41.

[20]张燕,许艳玲,赵春梅,等.臭氧辅治霉菌性阴道炎对患者血清IL-8、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8):-.

[21]胡爱珍,郑冬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12(30):89-90.

[22]THURMANAR,KIMBLET,HEROLDB,etal.Bacterialvaginosisandsubclinicalmarkersofgenitaltractinflammationandmucosalimmunity[J].AIDSResHumRetroviruses,,31(11):-.

[23]DOERFLINGERSY,THROOPAL,HERBST-KRALOVETZMM.Bacteriainthevaginalmicrobiomealtertheinnateimmuneresponseandbarrierpropertiesofthehumanvaginalepitheliainaspecies-specificmanner[J].JInfectDis,,(12):-.

[24]KAMALAKARANS,CHAGANTYBK,GUPTAR,etal.VaginalchlamydialclearancefollowingprimaryorsecondaryinfectioninmiceoccursindependentlyofTNF-α[J].FrontCellInfectMicrobiol,,3:11.

[25]TAYLORBD,HOLZMANCB,FICHOROVARN,etal.Inflammationbiomarkersinvaginalfluidandpretermdelivery[J].HumReprod,,28(4):-.

StudyonthevaginalfloraandlocalimmunityofUyghurwomenwithcervicalerosion

ZHUYuejie1,ZHANGFengbo2,ZHAOJing1,CHENZhifang3,DINGJianbing4

(1ReproductiveMedicineCenter,2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3DepartmentofGynaec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China;4DepartmentofImmunology,SchoolofPreclinicalMedicine,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China)

中图分类号:R.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doi:10./j.issn.-..10.

[收稿日期:-05-09]

(本文编辑张巧莲)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朱玥洁(-),女,硕士,技师,研究方向:生殖免疫。

通信作者:陈志芳,女,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免疫疾病,E-mail: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wh/5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