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

患者,女,41岁。初诊:年5月16日。小腹疼痛、带下增多反复发作3年余。患者近3年来小腹反复疼痛,带下量多,色时黄时白,有腥臭味,腰背酸痛,神疲易倦,医院妇科诊检,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反复发作。

刻见:小腹疼痛,有坠胀感,痛处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腥臭,腰背酸痛,面色少华,多黄褐斑,神疲乏力,纳谷欠香,小便黄赤,大便偏溏,舌红苔根黄稍腻,脉沉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宫颈中度糜烂,压痛(+),双侧附件均增厚,压痛(+)。B超检查示:子宫直肠窝积液。白带常规:白细胞(+++),尿检无殊。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

辨证:患者病移日久,元气不足,湿热瘀结。

治法:扶元益气,清热化湿,祛瘀和营。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处方:薏苡仁30g,制附子(先煎)10g,败酱草30g,桂枝10g,赤芍15g,牡丹皮20g,茯苓20g,桃仁10g,生黄芪20g,椿根皮30g,黄柏10g。7剂。

二诊:年5月23日。药后腰背酸痛减轻,带下略减少,昨经行,经量少,色紫有血块,前天小腹疼痛较剧,乳房胀痛,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治宜守原法出入。处方:薏苡仁30g,制附子(先煎)10g,败酱草30g,桂枝10g,赤芍15g,香附10g,茯苓20g,桃仁10g,生黄芪20g,生蒲黄10g,益母草20g。7剂。

三诊:年6月1日。月经已净3d,带下较前减少,略有腥臭味,腹无所苦,腰背酸痛减轻,纳谷尚可,二便正常,白带常规:白细胞(+),精神好转,舌红苔薄黄,脉细。再守原法,处方:薏苡仁30g,制附子(先煎)10g,败酱草30g,桂枝10g,赤芍15g,牡丹皮15g,茯苓20g,桃仁10g,生黄芪20g,椿根皮30g,黄柏15g,鸡冠花30g。14剂。

四诊:年6月15日。上方服用2周,腹腰疼痛基本消除,带下量少色白,无异味,纳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宫颈轻度糜烂,双侧附件正常。白带常规:白细胞(-),尿检无殊。治宜健脾补肾,佐以清化。处方:生黄芪30g,薏苡仁30g,制附子(先煎)10g,败酱草30g,桂枝10g,炒白芍20g,当归20g,茯苓20g,山药20g,黄柏15g,鸡冠花30g。14剂。

以上方为主又调治1月,诸症基本消失,带下正常,面部黄褐斑减少,未次月经年7月20日,经期准,量色正常,5d净。随访2个月盆腔炎未发作。

按:盆腔炎据其临床症状属中医“带下病”范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就有记载,其云:“妇人经水闭不利……下白物,矾石丸主之”。《傅青主女科·黄带下》:“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本例患者湿热下注,瘀着不解,故小腹疼痛,痛处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腥臭,舌红苔根黄稍腻;病移日久,病势缠绵,正气受损,元气不足,故腰背酸痛,面色少华,多黄褐斑,神疲乏力。正虚邪恋,湿热瘀结,则病情反复,迁延难愈。非一般清化之剂可治,治疗当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方用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薏苡附子败酱散原为治疗肠痈之剂,具清热化湿,散结消肿之功;黄芪、桂枝助附子益气通阳,扶助人体正气;椿根皮、黄柏清热解毒;茯苓化湿通淋;牡丹皮、赤芍、桃仁凉血活血,祛瘀止痛。全方合用益气通阳,扶助正气,清热化湿,解毒祛瘀。二诊适值经期,故加用生蒲黄、益母草、香附活血调经。经近2个月调治使患者正气渐复,湿热瘀结之邪渐消,而病得愈。

参考文献:

[1]熊翡.经方治疗妇科难治病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31(06):-.

注:中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wh/7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