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第十五章主角成配角,生命更精彩

前面说了“鲜”字的思维模式、哲辨思想、文字原理、文字意义。但是,就文字的应用而言,依旧缺乏深入的体会,因此引入一段老子的话,作为“鲜”字的应用补充。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德经·六十章》

断句: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释:

治大:高明的成熟的引导、改变、发展,是从入手前就应当做好充分准备。这两个字在今天看来属于“倒置”语法,但是在古代这种手法极为普遍。按照今天的文化特征,应该写作:“大治”。

国若烹:一个社会群体,每个人的利益、思维、观念、情绪、精神特质都不一样,如此复杂而多样的群体结构,要掌握所有人的共同特性,进行整体的把握、引导,直到让所有人都能融洽的产生出共同的理念。

烹:今天当作煮、烹饪,古代这个字是拟态描述,并非实指。

小鲜:最终获得万民的支持与拥护。概念来自《周易》,中心得矣,万民服矣。

鲜字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受欢迎的、积极的支持态度、美好的结果。

鲜字古字书写效果

于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必须保持耐心,需要慢慢来,不能急躁,同时要兼顾到所有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各方团体: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生生不息,并广受欢迎和支持。

当年唐玄宗对这句话,只理解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根本没读懂。所以他前半生很辉煌,后半生很潦倒。如果他读懂了“小鲜”两个字的道理,结果也不会走向反向。历史上不理解老子、孔子这些道理的帝王大有人在。

法家就是理解了“统一理念”,于是采用了“强制”与“集中”的方式,结果被后世唾弃。

事实上“小鲜”的真正含义,用孙子的话来讲就是:上下同欲。

”烹“的高明,老子《道经》中有对应的理论辅助,就是那篇“五味论”,五味是烹的核心所在。五味意味着:协调不同的特征的量,拿捏分寸与火候。烹,对应小鲜。其中道理就是:不能光考虑鱼本身,还要考虑放的佐料、火候、以及操作方式。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相当于国君、天子做事要考虑大臣、贵族、军队、农业技术、稅务、法度、制度、百姓的生活等等。好的政策是把这些因素的利弊、善恶都能协调好,才算“治”的真正高手。

唐玄宗不仅没懂老子,连好色都想歪了。

说“矣”字。

一、以字资料展示与分析。

(一)训诂学著作注解。

《说文》矣。语已辞也。

作者与著作简介:

《说文》这部书,后世从宋一直到今天质疑声从未停止。原因在于,许慎许老爷子采用的“篆”解方式,所以后世看不懂了。

许慎,华夏文字、文化发展非常了不起的存在,后世将其奉为“字圣”,并非追捧,其功其能,华夏文化史中可列前五。

注解分析与对比:

许老爷子注解的意思是:过去的结论被否定后,开始了新的争论、辩论、质疑,并进行有效改变。

“矣”在汉以后,成为强烈的情绪表达的语气词。

唐朝的柳宗元解读为:决辞也。柳宗元解读的意思是:态度坚定的表明。所以我们今天依旧将这个词当作表肯定的语气助词。

这个字在古代出现的频次非常高,就是因为古人都把这个词当作肯定、感叹等语气类助词使用了。反而,先秦之前这个字的频率要低很多。

美的让我沉醉的文字

矣字原理展示与分析:

矣字今天的文字结构为:“失”字与“厶”(si)字组合而成。这种结构从汉朝已经非常明确,这种简化文字的方式,并非文字彻底更改,而是这些文字在秦文字基础上,结合“孔篆”形成的文字。

事实上“厶”字来自于另外一个文字的演化,那就是“以”字。

事实上周朝以来的“矣”字,是由“以”和“矢”组合而成的字。该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基本延续了这种造字原理。

简单说一下“以”字,这个字也是文言文等古代文章中极为常用的字。这个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阅读古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

梦中谁寄古字来

以,用也。用,可施行也。——《说文》。

汉以后基本遵循了这种解读。汉以后的“以”字,当作通过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李斯的《苍颉篇》中,“用”的解读是“以。”

李斯的文字注解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由于其思想的偏激,不具备超远的眼光和思维,所以原有字体中的哲理也是从他开始逐渐被淡化。

“以”字之所以被注解为“用”,和?(yi)字有极大的关系。“?”字和“以”字在象形文字中,极为相似,“?”字一直被当作“用”的意思理解。

所以后世文字注解,基本把“以”通“?”,也通了“用”。

“?”字和“以”字在象形文字中几乎就是一个字,非常肯定的说,这是考证的错漏。“?”字实质是大型的“以”字,我指的是功能描述。

比如“以”字如果是“勺子”,那么“?”相当于“挖掘机”,原理类似,但是使用对象不同。

解字原则:既然象形文字中有“用”字的造字,也有“以”字的造字,就不存在通用的可能,更不可能出现不同的字同一个意思。因为华夏文字系统化,在商朝已经非常完善。

周朝更是进一步做了完善和规范,不同的字那就是不同的作用。

“用”这个字的字理在于:信任和委托,所以有深入的意思。

比如荀子就说:文王,用吕尚。今天的理解是文王重用了吕尚,或者任用了吕尚。

事实上荀子在表达:文王对吕尚极为信任和推崇,并且把姜太公的很多政治见解,应用到了国家行政当中。文王用吕尚,如果按照今天的文章方式,应该是:文王用,吕尚用。

“以”字因为被通“用”字,所以“以”就有了“委以重任”的说法。

我们看看象形文字中的“以”字,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今天对“以”字的象形文字解读,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婴儿头朝下要出生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女人,从热水锅里拿出一个蚕丝的头。

不管那种解读,都是想当然。尤其是热水锅的联想,主观能动性的太过强烈,直接脱离常识。

造字中有一个叶子形状的图形,就能联想到了锅?想象力是人类宝贵的思维方式,但是想象力和事实、原理、法则要匹配,才能发挥作用。

我通过“以”字的演变,综合来看,“以”字的造字表达的意思首先和性别没有关系。

“以”字本质是在强调,改变某种事物时要学会“借助自己以外的力量”,比如我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我的观点和作品,都是“以”思维。

一个人学会认识工具的力量和智慧,才是“常”道。

工具本身就是无数人智慧、汗水、努力、时间积累而成的“原理物化”。

二、以字文字原理与应用

(一)以字字理:

借助有效工具,完成某种任务、达到某种目的。这种工具包含了深入、深刻、根本的字理。同时,这种工具需要谨小慎微,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字理又包含了:细心、耐心、认真、精准等哲理。

耐心、细心、认真、精准,这些并非来自于态度,而是来自于高级的认知。属于智慧范畴,而非情绪范畴。

原理:

“以”字对人类认知指导:通过深入的实践、行动,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把不利因素去除掉,保护和发展有利因素。其中“发展”才是“以”的核心。

(二)以字古文应用赏析: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孟子·公孙丑》。

简译:文王当年继承的土地面积很小,财富也不足,所凭借的力量并不强大,在这种条件下,文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逐渐发展起来。

是以难也: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把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和发展。

这里的“难”虽然可以理解为困难,但是更精准的理解应该是自身不足和缺陷。

“难”强调的是不足下窘境,而“以”字的字理,只有带入我们前面的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意思才更明确和合理。

关于《孟子》文章中充斥大量篡改,其改动之大,令人发指。可鉴孟子水平早已超越了我们能理解的范畴。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第二位完全掌握“法则思维”的人。

猗(yī)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shàn)有鲔(wěi),鲦(tiáo)鲿(cháng)鰋(yǎn)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潜》

这篇文章,出自《诗经·周颂》,是对周朝人道思维管理下的百官、百匠描述。

臣工:社会管理和运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包含了农业、工程、经济、治安、法律、文化等国家发展的各种领域的管理人员。

之什是:百官百匠人才济济。

什,这个字一般认为是一定数量人群的总称,确实有这层含义,但是这个字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繁杂”等意思。所以,我们今天依旧有“什么”一说。

气愤的时候会骂人“什么东西!”这不就是骂人家杂乱、凌乱、分不清好坏、对错吗?

《周颂》实际是“祀”用颂词,是周朝的“全国人代会”,包含了祭、祀的规范、乐器、礼节、秩序、行为、分封等。

猗与漆沮:以个体利益为基础,汇集到集体利益当中,内与外、表与里、上与下、大与小、贵与贱等,整体考虑,并制定出符合所有人根本利益的制度。

潜有多鱼:秉持、传承、执行公正、公平制度的人才很多。后面用的各种鱼,代表了不同品质的人才。这里面的每一条鱼在当时都是非常名贵的鱼、不可多得的鱼。潜有多鱼,可见周朝鼎盛时期,是多么的自信。

潜:公平、公正的看待一切,包含自身利益的方式。

享以祀:下面老百姓把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粮食、牲畜、物品都进献出来;而作为享有分配权的首领、诸侯、天子,又把老百姓选出来最好的贡物进行二次筛选,并且作为贡品分配给各个诸侯、士大夫。

“祀”在先秦是“过节”的意思。

古代进献的时间一般在“秋收”以后,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过年”。所以天子或者国君要在过年的时候给自己的员工包红包、发奖金。我们今天以为古人只有下对上的进献,却不知道上对下还有奖励。

这里的享和祀,是一个相互分配的循环。这种循环,在天子和国君的身上叫作“健”。所以《易经》中有句话叫作:天行健。

以介景福:相互都把最好的物品互相分享出来,大家获得的好处、利益更加丰富而且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

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程诸侯他们那个地方盛产水稻,而李诸侯盛产小麦。如果各种各的,大家一万年以后在各自的世界中,都无法得知,原来世界还有其他的农作物。只有相互交换、分配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我们从《诗经》中看得出,“以”字有着非常明确的字理。

以,通过某种合理的、正确的工具、方法、自己以外的力量,经过对比、思考、检验后筛选出最佳的解决方式。

“以”字表过程。

随着应用的广泛扩展,逐渐包含了结果导向性,这种结果导向性只是一种假设性的结果,而非真正的结果。

比如:我以为......你以为......

比如:以后、以前。

以后:一般都暗含着对之前行为中经验的总结、或者不足的总结,然后形成新的尝试方式。

以后,我要如何如何?以后,我要洗心革面?以后,看我的表现。等等!

以前,也是如此。现在的结果与之前的对比,说以前就一定暗含着现在。

所以的“以”也是在某种总结中得出一种推论,而非真正的事实。

不管“以”字的什么词,都带着这样的字理,只是平常我们用习惯了,不注意字的哲学思想。

三、主角登场。

终于说到主角了,本来是解读“矣”字的,结果主角成为配角。

矣字字理:经过反复对比、深入考察下做出无法更改的选择。

“矢”,只要造字中出现这个字,就一定和不可更改、不可动摇的哲理有关系。

我们今天有句话叫作:开弓没有回头箭,说的就是“矢”的意思。矢,是箭的箭头部分,所以也包含了尖锐、力量、穿透力等意思。

我们今天说的“矢志不移”也是这么来的。

正是因为这种字理,才有了汉以后肯定、坚决等,表达态度的引申意;随着文字字理的消失,字意逐渐成了语气的表达。

做几个事例:

悔之晚矣。

这句话今天的理解主要强调的是后悔。

但是这句话放在古代,除了后悔以外,还多了一层对错误不可修复的意思。强调的是“矣”,“矣”就是不可更改、无法修正的错误。

按照古代的翻译这四个字应该是:最令人痛惜的是“这件事所产生的错误后果,无法挽回。”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

这句话中的“矣”,在今天很容易理解为语气性的表达,甚至直接通“了”字。

而文中的“矣”,则是强调十九年的坚持不懈。在外,强调的是晋候对外不断采取的培养势力的政策。这句话的本意是:晋候,对外不断培养自己的势力,十九年来一直没有停过。

一个字解读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篇文章的文意。

所以今天我们对古文的理解、注解,让我拥有一种,自己扇自己嘴巴的羞辱......

我们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顶端。

本章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yy/11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