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①基本常识中医认为:?酸、麻、胀、痛、疼、痒是人身上最常见的几种不适症状,这六者的出现与人体气血运行状态有密切关系,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酸由于气血相对不足造成的。比如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群,剧烈运动以后,四肢肌肉就会有酸的感觉,这是由于运动过程中,消耗气血比较多,造成了短暂的气血不足。也有人常常肩部或腰部发酸,这是由于长期处于某种姿势,影响了气血的流通,平时需要多做一些运动。
?麻由于气能过来,而血液没有通畅。颈椎病患者一般会感觉两手发麻,就是由于颈椎压迫导致血液不畅通。有些人生气之后手指、嘴唇等末梢也会发麻,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怒则气上,气的运行速度超过了血液,导致多气少血,而出现麻的表现,麻久了还会木,因为气血都失了濡养。这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多亲近大自然,七情不要太过。
?胀气很充足,但不能正常循环导致的。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或结于腹部,或结于头部,出现肚子胀、头胀、手指发胀等症状。想要避免胀,就要少思虑,遇事多和朋友交流。腹胀的人,可多做深呼吸,揉揉肚子;头胀的人可以轻轻敲打头部以缓解症状。
?痛痛是最常见的感觉,酸胀也常常和痛并存。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可见痛和气血不通、血瘀有密切关系。不同部位的疼痛原因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缺乏合理运动,饮食和作息不规律,容易生闷气导致的。避免疼痛的方法就是保持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如八段锦等。
?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释意: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用热来解决。
?痒在古字中“羊”和“阳”是相通的,(在中医里,阳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那阳在病字旁里,说明什么呢?阳气病了,受阻了。因此,痒实际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
?②十大重要穴位功能1.足三里穴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涌泉穴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二是安神定志;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施灸,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大椎穴功能:
大椎穴归属督脉,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作用。
?主治:
舒缓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霍乱、呕吐、风疹、颈椎病、发热、中暑;
8.风池穴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神阙穴功能:
一是肠腹疾病;
二是腹痛,肠鸣,泄泻,腹中胀满;
三是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长久的便脓血等。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
?主治疾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10.命门穴功能: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虽好,切记不可盲目灸,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