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
一.什么是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任何年龄女性均可发生,常见于经产妇和绝经后女性。发病率为1%~4%。二.病因及诱发因素1.分娩损伤:是子宫脱垂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娩,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或经阴道手术助产,易造成宫颈、宫颈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和盆底肌肉的损伤,若分娩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就容易发生子宫脱垂。有低龄生育史者可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率。2.腹压增加:产褥期产妇多喜仰卧,且易并发慢性尿潴留,子宫易成后位,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遇腹压增加时,子宫即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慢性便秘及咳嗽,腹水或腹型肥胖,都可使腹压增加,促使子宫脱垂。3.先天发育异常:未产妇发生子宫脱垂者,系因生殖器官支持组织发育不良所致。4.营养不良:营养严重缺乏可导致肌肉萎缩、盆腔内筋膜松弛,失去对子宫的支持作用。因营养不良造成子宫脱垂者,常伴有胃下垂、腹壁松弛等症状。5.衰老: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使盆底支持组织变得薄弱、松弛,易发生子宫脱垂,或是使原来的脱垂程度加重。三.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腹部下坠,腰酸、走路及下蹲时更明显,严重时脱出的块物不能还纳,影响行动。子宫颈因长期暴露在外而发生黏膜表面增厚、角化或发生糜烂、溃疡。患者白带增多,并有时呈脓样或带血,有的发生月经紊乱,经血过多。排尿、排便异常等。四.子宫脱垂的判断方法 子宫脱垂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识别,同时可根据辅助检查获得诊断。其判断依据具体如下: (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阴道有脱出物: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其他症状:白带及月经异常、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等。子宫脱垂为子宫沿阴道向下移位,根据脱垂的程度可分为3度:1.Ⅰ度子宫脱垂无须治疗,注意休息即可恢复。2.Ⅱ度指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之外,而子宫体或部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但因包括范围过大,轻者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外,重者可因宫颈延长,以致延长的宫颈及阴道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Ⅱ度子宫脱垂又分轻、重两型:①轻Ⅱ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翻脱出阴道口外。②重Ⅱ度--宫颈与部分宫体以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均翻脱出阴道口外。3.Ⅲ度指整个子宫体与宫颈以及全部阴道前壁及部分阴道后壁均翻脱出阴道口外。五.预防:(1)注意卧床休息,睡时宜垫高臀部或脚部,抬高二块砖的高度。(2)产后不过早下床活动,特别不能过早地参加重体力劳动。(3)避免长期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4)保持大小便的通畅。(5)及时治疗慢性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6)哺乳期不应超过两年,以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7)适当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8)增加营养,多食有补气、补肾作用的食品,如鸡、山药、扁豆、莲子、芡实、泥鳅、淡菜、韭菜、大枣等。(9)节制房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