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8/14443069425.shtml谥号始于西周,是人去世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文字,或褒或贬。比如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文”、“景”、“武”都是是褒义的美谥。但汉灵帝的“灵”,隋炀帝的“炀”就是贬谥了。除了美谥和贬谥,其实还有不褒也不贬的谥号,那就是平谥。平谥有些同情怜惜的意味,就比如“哀”字。历史上,用“哀”做谥号的帝王给人的感觉都不太好,比如汉哀帝、晋哀帝和唐哀帝。仿佛“哀”字就是个不好的谥号,然而即使这些君王没有什么功绩,但给他们上“哀”字,也不是贬低他们。在谥法中,“哀”的解释之一是这样的:“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蚤孤”意思是早年丧父,“短折”意思就是去世得早。也就是说,这个人早年丧父,自己去世得也早,还来得及学会和知晓做人的道理。下面来看看这几个帝王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的。汉哀帝刘欣汉哀帝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他本来是藩王,没有机会做皇帝,但是伯父汉成帝驾崩无子,所以刘欣才得以做皇帝,但他在位仅七年,就步其伯父的后尘,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五岁,符合“短折”。刘欣的父亲是定陶王刘康,去世于公元前23年,刘欣出生于公元前25年,也就是说父亲去世的时候,刘欣才两岁,这也符合“蚤孤”。晋哀帝司马丕晋哀帝是东晋第六位皇帝,出生于年。他的父亲晋成帝司马衍去世时,司马丕才出生不久。司马丕在位时不理朝政,为追书长生,修习断谷饵药,后导致身体中毒而亡,时年二十五岁。唐哀帝李柷唐哀帝是唐朝末代皇帝,十三岁时他的父亲唐昭宗李晔被权臣朱温杀害,他即成为朱温的傀儡。李柷在位期间没有实权,因为惧怕朱温,连年号都不敢立,后来被逼无奈禅位给朱温,不久惨遭鸩杀,终年十六岁。可见,这些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对朝政没做什么贡献,但是也没做什么劳民伤财,荼毒百姓的事。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理朝政,就都归于“早未知人事”,而且他们都是年纪轻轻就驾崩了,后人为他们上谥号哀,是为了表达同情。其实除了这些皇帝,还有其他的人也被上谥号“哀”。其中有一个人很特别,他生前没做过王爷,死后被追封为武哀王,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伯。刘伯是刘太公的长子,是刘邦的大哥,比刘邦大五岁,而且对这个弟弟十分疼爱照顾。众所周知,刘邦早年的风评不太好,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沛县是流氓地痞一样的人物,结交了一众狐朋狗友。相反的,刘伯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一直贴补弟弟,还时常招待弟弟和那些朋友们到家吃饭。所以,刘伯对弟弟的关照让刘邦对哥哥十分感激。不幸的是,刘伯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刘邦成为了汉王,就追封哥哥为武哀侯,后来吕后又追封他为武哀王。刘伯去世时刘邦还没有起兵,虽然很早,但也不算“短折”,因为他去世时36岁,在古代不算年轻。而且刘伯也不是“蚤孤”,他的父亲刘太公在刘邦建功立业以后还被封为了太上皇。那么,刘伯为什么会获得“哀”这个谥号呢?因为谥法对“哀”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意思是一个人有德有行,但是去世得早,没能建功立业。这样来形容刘伯是十分贴切的,如果他没有早早的死去,等到刘邦登基之后,必然封他为王爷,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为了表达对哥哥的惋惜追思之情,刘邦为他上了“哀”谥。然而,虽然刘伯厚待刘邦,但他的妻子,也就是刘邦的大嫂,对这个小叔子可不怎么样。在刘伯去世之后,刘邦还照样带人回家喝酒吃饭,他的大嫂对他的行为十分厌恶,而且不愿招待。后来刘邦登基后,封赏各路王侯,却迟迟不赏刘伯的儿子刘信。刘太公问起此事,刘邦说:“我没敢忘记封赏侄子,但大嫂这个人太不实在。”后来,刘邦终于封刘信为羹颉侯,“羹颉”的意思是用勺子刮锅底。原来,有一次有一次刘邦带人回家蹭饭,他的大嫂不停的刮着锅底,假装饭已吃完。客人走后,刘邦到厨房中,发现锅中还有饭,因此怨恨其大嫂。对于刘邦来说,那是他少年时经受过的白眼、冷遇和屈辱,非常无奈。从“羹颉”中也能看出刘邦对当年大嫂的行为耿耿于怀,也能看出他恩怨分明,有德必偿,有怨必报。他对大哥是真的感恩怀念,但对于大嫂,他也是真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