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关查获992把勺子,用一级保护

吉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68935

前段时间,我国广西的友谊关海关,查获了一批由濒危野生动物制成的工艺品,据悉,这些工艺品一共有个,主要是“螺形勺子”和“螺形工艺品”。

海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批非法工艺品是伪装成一批“草木梨花木工艺品”,准备出口到国外的,而当海关发现异常后,通过进一步检查,才确认了这批工艺品“并不一般”。

经过鉴定,这些非法工艺品的材料,主要来自于两种保护动物——夜光蝾螺和砗磲,这也让不少网友好奇,究竟是谁盗猎了这么多的保护动物,将它们制作成工艺品的呢?

那么,夜光蝾螺和砗磲是在哪里被偷猎的呢?

先看一下什么是“夜光蝾螺”,它们在民间又被称作“夜光贝”,是一种个头很大的螺类生物,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海域之中,因此,从分布地点来看,夜光蝾螺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点,为我国台湾省南部,海南岛南部,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海域中。

不过,我国研究者已经多年没有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中,发现过夜光蝾螺了,所以,研究认为,它们有可能在我国海域中绝迹了,或者是数量太少,分布太分散,从而很难被人发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一次我国广西海关查获的,被制作成工艺品的夜光蝾螺,它们大概率也是制造方走私进来的材料,而且因为这并不是我国广西海关第一次查获夜光蝾螺制成的非法工艺品,所以,极有可能在我国广西,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例如在今年6月初,我国广西凭祥海关就曾经查获过一批用夜光蝾螺制成的勺子状工艺品,一共有件之多,而且当时寄件方申报的内容,也是“草花梨木工艺品”。从这里可以看出,广西非法制作夜光蝾螺工艺品的情况,有可能并不是个例。

再看一下“砗磲”。和夜光蝾螺一样,“砗磲”也是一种海洋生物,因为个头很大,所以,“砗磲”又被称作“海洋贝王”,早在千年之前,古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砗磲”的价值,并且开始用它来制作工艺品了。

不过,古人可以制作“砗磲”工艺品,并不代表现代人也可以。由于自古以来的大量捕捞,早在几十年前,“砗磲”就属于濒危动物了,并且在我国,更是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想而知,用“砗磲”制作工艺品的行为有多么恶劣。

和夜光蝾螺一样,“砗磲”也是一种喜暖的海洋生物,在我国海域的分布地点,也与夜光蝾螺一样,而且由于“砗磲”的数量更为稀少,所以,它们在海洋中也是更难得一见。

而这一次广西海关查获的非法工艺品中,“砗磲”占比很高,这也说明极有可能是“团伙作案”,除了海关查获的非法工艺品之外,不排除已经有“漏网之鱼”出口到了海外。

说起来,除了夜光蝾螺、“砗磲”等这样的保护动物被制作成工艺品之外,事实上,很多保护动物、濒危动物,都早已被不法分子盯上,用它们制作工艺品牟利了。

比方说,去年2月,我国北京一名男子就因为非法使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翠鸟,来制作传统首饰被抓获,办案警方在该男子家中,更是找到了重达数公斤的翠鸟羽毛,以及多只翠鸟标本,情节非常严重。

那么,为何非法工艺品屡禁不止?这是什么原因?

说起来,这还是与民间的市场需求有关。因为很多用野生动物制成的非法工艺品,在收藏者眼中,都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甚至一些收藏者更是以此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自然,因为市场需求导致的价格高昂,也让很多不法分子明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犯罪,但是仍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不惜知法犯法。

甚至一些野生动物材料在我国境内外无法获得,这些不法分子还会前往相关产区,亲自带回,比方说非法象牙制品,基本上每年我国海关都会有查获的情况。

最后,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哪怕只是作为消费者,购买了非法工艺品,也同样构成了犯罪行为,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只有大家一起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非法买卖,才会让非法工艺品彻底消失。朋友们,你们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wh/11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