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军专栏读靠谱的历史,做靠谱的人

读靠谱的历史,做靠谱的人

——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读书会分享

文/卢望军

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一个孩子。”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

我一直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历史。我读中国历史,就像在孜孜不倦地和过去温柔对话,也像在孜孜不倦地追寻自己的前世今生。

读历史,使我变得开阔,变得宽容,也变得理性。

我也想带着孩子们读历史。但是,给孩子读的历史,必须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所以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虽然经典,但是,给孩子们读的中国通史,我选择了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

知道袁腾飞,是前几年在王君老师的博客里。买来一读,立刻沉醉不知归路,几乎手不释卷地读完了。曲高和寡的作品,未尝不是真正的经典,但是一本书要走向大众,参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必须得亲民——可读性,是一部作品生机勃勃的基本条件。这就像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文化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变,文化的品位也许降低了,但是文化,终于从一件小众的风雅,变成了大众的娱乐——这,未尝不是一个巨大进步。

这个读书会,我们的宣言是“读靠谱的历史,做靠谱的人”。

我问孩子们,什么样的历史,才算是靠谱的历史。

孩子们的鉴赏力不可小觑。真实、客观、全面、有丰富的故事和具体的人物——这是他们的回答,和一个专业学者的回答,并无二致。

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靠谱的人呢?孩子们的回答比较发散,我总结为两个字——理性。

理性是什么?理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代这样信息量空前巨大、造谣的成本非常低廉而个体又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丧失思考能力的情况下,理性,显得特别重要。

理性,使你远离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理性,使你即使混迹人群,依然光芒四射。

我布置给学生的读书会的任务是这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一条历史规律,然后从本书中寻找例子证明这条规律,并说说自己的感想。

通过讨论,孩子们找到以下规律: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功高盖主的开国元勋一般没有很好的结局;

每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和昏君暴君有关系;

乱世者,不是外戚就是宦官;

皇权独大、相权独大、宦权独大都是一个王朝的隐患,只有三权制衡才能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每个新的朝代,都会汲取上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但是最终逃不过衰落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家天下”;

……

作为一个人的历史作品,《这个历史挺靠谱》带有鲜明的袁腾飞特色,其中的观点也许有失偏颇,其中的史料也许以偏概全,但是,它就像一道台阶,孩子们拾级而上,便能够看到历史的风光旖旎;作为一群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历史观还很幼稚甚至有明显的错误,但是,这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勇气,这种“千秋功过、任我评说”的胸怀,难能可贵。

想起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墓志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理性,是智慧的永恒之光。

下面,原汁原味呈现几个小组的读书汇报,如若贻笑大方,请记得:这是孩子们的历史。

陶蓓希组:

我们组读《这个历史挺靠谱》,找到的历史规律是——三权制衡,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先看皇权独大的例子: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成为皇帝的人,是从三皇五帝中取二字组成。秦朝的官制,设置森严,这套制度,就是三公诸卿郡县制:一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二是御史大夫,副丞相;三是太尉,就是虚职,这是三公。再是诸卿,常见的有郎中令、典客、宗正、少府、廷尉。诸卿之下,地方设立郡,再往下是县、乡、里,这种制度就叫中央集权,可秦朝仍然二世而亡。

宋太祖期间,一是杯酒释兵权,二是分化禁军统领权,三是设立枢密院,四是实行更成法,五是地方精壮编入禁军。这种做法强干弱枝,虽然大大的稳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和宦权,但是除皇上以外的任何官员都没有实权,结果宋朝末年,金兵轻而易举推翻了其统治。

再看相权独大的例子:

明穆宗在位时,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十年担任首辅。他在任期间,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试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但由于触及到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的利益,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

宋朝曾有过一次著名的变法,名为“王安石变法”。是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进行的改革,鉴于当时的社会危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首先是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其次是军事措施,保甲法和将兵法,就是废明经,设明法。王安石变法也因为触犯贵族利益而失败。

最后看宦权独大的例子:

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是唐玄宗身边的宦官。与奸臣不同,高力士为“开元盛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力士虽然也权倾朝野,但凭一己之力挽救了蒙冤入狱的丞相张说,解决了唐太宗立太子的疑难,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但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

明朝中后期以来,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宦官独断专权。魏忠贤专权时,一个一字不识的太监,居然与孔子并列,全国各地到处给他建生祠,皇上称万岁,魏忠贤就称九千岁,朝政腐败到这个程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我们组的感谢是:宋朝、秦朝皇权专制,结果导致国家兴衰全靠皇帝一人,如果是明君圣主,国家就能强盛;如果是昏君暴君,国家就衰弱。相权独大很大可能带来国家兴盛,但丞相很容易下位,所以努力很快就功亏一篑,像明朝的张居正,宋朝的王安石就是例子。宦权独大是最不好的,太监一个字也不认识,没有道德底线。皇上年纪小的时候,外戚掌权,皇上从小看姥爷舅舅的眼色长大,长大后自然不甘心,但满朝文武都是姥爷、舅舅提拔上来的,只好靠宦官杀外戚。皇上年幼,外戚掌权;皇上长大,宦官掌权。

通过以上找到的例子,我们发现无论是皇权独大、宦权独大、还是相权独大,都逃不过国家衰弱的命运,只有三权相互制衡,才能创造一个强盛的朝代。

田鸿宇组:

我们读《这个历史挺靠谱》,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少数民族,是很难真正征服一个文化大国的。

中国有一个特别得意的说法,胡虏无百年之运。就是说,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绝不可能超过年。这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你入主中原靠的是快马弯刀,你靠这个征服土地,但你征服不了人心。征服人心,得靠子曰诗云,这你就不行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蒙古人当年占了地球陆地表面的1/4,今天还找得着吗?入主中原89年不就回草原上啃羊腿去了吗?野蛮人能战胜文明吗?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摆在面前就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汉化,第二个是不汉化。不汉化的结果,就是哪儿来回哪儿去;但汉化的结果是还有你吗?所以为什么说胡虏无百年之运,你看看现在还有几个满族人会说满语满文?满语满文,要不是国家特意保留下来,就跟契丹文、西夏文与女真文一样变成一种死文字了。清朝为什么能统治中国将近年,因为汉化了。所以我觉得一个少数民族无论多么强大,也很难真正征服一个文化大国的。

从亚历山大帝国到苏联的崩溃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暴力啥也没有用,啥也解决不了,你靠武力能干什么?整天灭这个灭那个,打仗光人家死人你自己不死人?所以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得靠文化的认同。我们中国的形成,是五千年来不断的民族融合所构成的,没有民族之间的融合就没有中国。

元朝就是被一个不汉化的民族统治着,所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命运;清朝的汉化程度大,所以统治中国多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而迁都洛阳,并大力推行汉族文化,所以没有大批汉人出来反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功不可没。

杨梓涵组:

我们读《这个历史挺靠谱》,找到的规律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农民起义、刑法残酷、君王沉迷女色、皇帝昏庸听信谗言等是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皇帝,沉迷美色是一个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就像周幽王一样烽火戏诸侯,只为讨美女一笑,最后还不是众叛亲离,别人都不信任他了吗?

皇上相信奸臣、不相信忠臣,也是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出师表》里也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皇帝听信奸臣的话,滥杀无辜,引起公愤。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在皇帝身边呆不下去就会离开皇帝,隐居起来,皇帝就会众叛亲离,朝代就会灭亡。

为什么只有农民会起义?因为农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向官府缴税,而那些贵族是吃饱玩好睡好的,根本不用担心他们自己会过得不好。因为人的等级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状况也不一样;农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以起义的可能性最大。

从前秦朝的刑法太过残酷,什么活埋呀,剁手指呀等等千奇百怪的刑法。这种刑罚太过残忍,所以使很多人愤愤不平,有时也会冤枉的人,让别人丧失亲人朋友,人民活不下去了,所以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

……

《这个历史挺靠谱》读完了,读书会引起的理性思辨却不会结束。我总觉得,在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与一本书、一个人相遇,会对这个孩子精神世界的建构,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我诚惶诚恐,唯恐我的推荐和引领,适得其反,所以,也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够保持心明眼亮,才能够保证自己,是孩子们阅读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作者介绍:

卢望军,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教师。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小学,向远方更远处行走,从未停歇;爱阅读,爱写作,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向生活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始终好奇;上语文课,当班主任,和天南海北的语文同仁文来字往悲欢与共,在寻常生活里诗意栖居,沉醉不知归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wh/5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