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勺子 >> 勺子特点 >> 用勺不用筷

用勺不用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饮食离不开筷子,西方无非刀和叉吗,也就是勺子,能够贯通中西。

勺子最早是东方的祖先开始用的,这事说道说道的话,得从河姆渡文化里头扒拉物证,考证发现在山东的沿海地区一些大汶口龙山文化居民里头,有用棒做的勺子,用棒做成一个勺子的形状,然后加一个柄就可以了,大量地都是用骨头做的餐勺。当然,也可能西方也有更早的物证,只不过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结果就无从谈起了。

勺子比筷子适用的范围更广一些,是孩子或者上了年纪拿不住筷子的老年人必用物品。有人说,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种对美食的尊敬,也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而且西方的刀叉也是如此。勺子就不同了,除了在勺子的制作工艺上加更多的心思,使得其能够呈现不同的韵味来配得上不同身份的使用者之外,似乎勺子在使用本身并没有多少区别。

本质来说,贵妇用镀银平勺舀浅碟里浓浓的洋葱汤和乞丐拿污秽的大瓢?破桶里发馊的冷残羹对于享用者自身都是一种愉快和满足。筷子就不同了,不同材质的筷子在不同背景的人手里,效能也不同。帝王拿竹制也是俾睨天下,小民使金玉也难免俗气。不然的话,无论是西方传说的地狱的还是东方神话里描写的十八层阎王殿里,受折磨的恶人就算能享受食物,也只能用长柄大勺。有时候,我在读到这样文章的时候,总是幻想着那些可怜的家伙们为什么不把勺子头毁掉,起码也可以调转过来,两个一起凑成一幅筷子,就能正常使用了。

所以,用勺子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分类。听当过兵的朋友讲过,新兵连里吃饭的时候,只有班排长才有筷子用,新兵蛋子都是清一色钢勺,虽然大多时候是米饭为主食,但是偶尔改换了面条,一群人一样也是勺子挖来挖去,或者干脆把盆子对准嘴巴,仰起脖子,顺流而下一米。

我喜欢用勺子,因为我不太会用筷子。小时候左撇子,吃饭的时候,身手拿起筷子就得挨一巴掌,“换只手!”手换了,心没换,右手拿着筷子成了摆设,左手还在努力比划伸到盘子里去,于是有是一顿打。

总之,一顿饭下来,基本上都是就着鼻涕眼泪,忘却了饭本身的滋味。当然,大人的教育也是不得已为之,毕竟那个年代,和其他人不一样,往往意味着遭受异样的眼光。从社会习俗来看,大家圆桌吃饭的时候,倘若是左手的话,太多太多的不方便了,用左手的人成了异徒,起周边的人得有更多的包容心态,不然就是筷子打架。问题是,大多数人不会包容,而是把这当作席间的趣事,调侃挖苦到极致。

有奇葩研究者说偏爱用勺子的人一般比较随和,我觉得这或许有一些道理。勺子本身腹大,使用起来也没有任何技术难度,且适用于大多数的平民食物,也完全能够避免用手去抓的不安全和尴尬,属于人在解决饥渴问题时候的最简单的选择。

当然,勺子在有些地方,或许不太受欢迎,甚至连名称都变成了一种骂人的称谓,也或者,爱得越深越是如此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yy/11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