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抗战时期条件十分艰苦,很多时候我军都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长时间的奔波和迁移带来的是士兵们疲惫的身影。每天要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还要防止敌人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鞋子就成了消耗品。从一些资料表明出当时中国军队的困境,主要还是配备的缺乏。没有好的武器装备就不能好好打仗,只能打游击战。根据地形和天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周周折折,后勤保卫处更加跟不上队伍了。因为往往我军的作战计划都是走几十里,然后打敌人一个猝不及防就撤退。等后勤到了,前面的军队早就撤的没影了。那士兵们吃饭、着装怎么办呢?因为老百姓和军队关系好,经常会有一些百姓拿了物资送给子弟兵们,其中还有一些妇女会给他们缝制衣服、鞋子等物品。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相关其中的一个故事。当年我军为了逃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加上都是贫民出身,经常吃不上反,条件落后,但是没有办法,军队不能不吃饭。只能打下欠条,向当地的老百姓借米借布。两年多前,一个叫陈开基的老人拿着拿着一张七十多年前的借条,一下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