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诗《咏箸》
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
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
筷子节:在每年的8月4日。筷子节是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人们服务。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吃饭是一种修行。我们天天用来吃饭的一双小筷子,不仅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启迪、传承、明礼、思念、睦邻、守望和感恩,里面却蕴藏着人生无限的大智慧。正如民间流传的一首诗所言:
小小筷子七寸长,动静结合蕴阴阳,
天圆地方大道广,孕育华夏万古长。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明白“一双筷子的含义”。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已经有多年历史了。
可以说,筷子的出现,当属中国古代特定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
虽说筷子的形态简单,却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存在。
筷子是如何诞生的?
关于筷子的诞生,有一个传说。大禹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舍不得耽误时间,总在野外煮食。一次,他在野外用陶锅煮肉吃,肉熟后却因汤水沸烫而无法抓食,因急着赶路,便折树枝夹肉食之。久之,便练成了以枝取食的本领。部下见之,纷纷仿效,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当然,任何传说都是经过加工的。大禹创造筷子的故事也不例外,它只是将人民上百年的制筷过程,集中到了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商代青铜筷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所以,筷子应该是在夏朝诞生的。因为到了商朝,筷子已被普遍使用。《史记》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唏。”殷纣王即位后,命人为他琢象牙筷。贤臣箕子说,“象牙筷不能配瓦器,要配白玉杯。白玉杯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配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穿粗葛、住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纣王不听箕子劝告,终因淫奢而亡国。
西汉食案与竹筷(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还有相传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妻子欲毒害他,便在肉里下毒。在姜子牙伸手抓肉时,被一只神鸟三次阻止,子牙觉得不妥,便跟随神鸟至山坡上,神鸟给了他一对细丝让他夹肉吃。姜子牙取了细丝回家,刚碰到肉细丝便冒出一股青烟,这才知道肉里有毒。姜子牙明白这细丝可以检测出世间毒物,于是每次吃饭的时候都用细丝。
关于筷子的传说有很多种,总的来说,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是熟食烫手。但是筷子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就餐工具,更成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筷子为何叫做筷子?
筷子最开始叫做“箸”,先秦祭祀时,常在煮熟的食物上,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个字,于是人们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后虽也叫过“梜”或“筯”,但终不及“箸”来得形象,故宋、元、明皆统称为“箸”。
拿着筷子的女仆(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局部)
明朝时,“箸”演变为“筷”,与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但“箸”字与“住”同音,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久而久之,筷子之名便流传开来。
魏晋乐师且奏且饮图中有两双筷子筷子在中国为何压倒了刀叉匙?
先秦时代,匕(勺子)箸分工十分明确。《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梜,也就是筷子。就是说,筷子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菜食的。《礼记》中还有一句“饭黍毋以箸”,就是说,吃黄米饭不能用筷子。先秦及以前,吃饭基本用手抓。《礼记》还有“共饭不泽手”的记载,所谓“共饭”,就是把饭盛在大器中,供席上抓食。
汉《邢渠哺父图》:握箸哺父
那筷子是怎么成为主要餐具的呢?
主要因为两次契机。一是食物和饭太烫。如果用手抓,心急就吃不了热豆腐。二是炒菜的逐渐普及。烹饪食物时,主辅料已经切碎,用勺子取食,反而不如筷子方便。正是因为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所以,筷子在通用性上压倒了刀叉匙。
公筷是何时出现的?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志余》说,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每到进膳时,“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前,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即宋高宗用膳时,要用两套匙箸,多余的那一套,是用来拨取菜肴和饭食的,赵构是想自己能吃多少就拨出来多少,因为剩下的馔品还要赐给宫人,用自己吃过的匙箸去拨,就弄乱弄脏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官员和民间便形成了这个传统。“公筷”就这样诞生了。
筷子标准长度为何是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是眼、耳、鼻、舌、身、意之欲,以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人是通过筷子的餐具吃饭,而动物是直接用爪抓来吃。
西式餐点进入中国后,很多人都学用刀叉吃饭,觉得这样吃饭的仪态很有品位。可很多人不知道,刀叉是冶金术成熟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的。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比刀叉的历史长得多。
筷子是两根,却称为一双,因为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筷子是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的是天圆地方。我们用圆头夹吃的,圆代表的是天,民以食为天。
使用筷子用五根手指,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拿筷子的时候,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代表着天、地、人三才之象。
如此简单的两个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另外,用筷子讲究很多,力气太大打不开,力气太小夹不住,告诉我们,要懂得懂分寸、知礼节,更应懂得天高地厚。
使用筷子很有讲究,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这样才能夹到菜,它表示动、静是生命存在的两种状态。
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筷子,作为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存在,但却能够在筷子的使用上看出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它或许不起眼,但真正的生活格调就体现在这些微小的事物上。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小小的筷子堪称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使用方法,就能看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