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这次和三个朋友家庭聚会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大家一起玩体感游戏的时候,朋友家的二宝钱钱输了比赛,气急败坏下用游戏手柄砸爸爸,只听得“当”一声,爸爸的鼻子被打中了。正当我们都以为钱钱要被严厉批评的时候,爸爸却马上倒在地板上,滚来滚去还学着小孩子的样子,呜呜地哭了起来。把我们都给看傻了,孩子也一脸惊恐,哇哇大哭起来。我问朋友,为什么出现如此恶劣的情境,爸爸没有批评孩子,却满地打滚像个小孩子一样呢?谁知朋友说:“我们家是西式教育,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是朋友,所以爸爸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被打得人会很痛。”美国中产父母:别和孩子做朋友在真正接触美国父母之前,我也以为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像朋友一样平等,不但法律规定不能和娃动手,在教育孩子时也是有商有量。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一次,和同事一家在附近的餐厅吃饭,就见识了美国父母的“权威”,等待上菜的时候,这对美国父母4岁小女儿因为无聊,不断用勺子去敲打马克杯。妈妈马上阻止:“丽萨,注意你的行为。”但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还做了个鬼脸。这下爸爸也沉下脸了,气氛严肃起来。爸爸对女儿说:“你影响到了其他人,现在必须道歉。”围观了这次小风波的我,时候跟同同事聊天,我告诉他我一直以为他们美国家庭的氛围是很轻松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万没想到他告诉我:“和孩子做朋友,不过是父母不愿意负责的一种说辞,父母就是父母,我们从不和她做朋友。”不仅如此,他还告诉我:“保持权威很重要。”“平等”不代表要和孩子做朋友伊顿前校长Lenon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今跟孩子做朋友风气,不过是因为父母缺少陪伴的一种讨好,为自己的疏忽和不负责粉饰。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对啊,美国式家庭的最大特点,不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吗?”其实这由于我们对“平等”的理解出现的偏差。平等并不代表要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因为那样看上去很美,却会带来非常大的成长危机。一方面,我们无法“真正”做孩子的朋友。现在似乎和孩子做朋友成了一种时尚,像文章开头那位朋友一样,有很多人都声称他们和孩子是“朋友”。朝夕相处陪孩子玩耍,确实会让我们有这样的“错觉”。然而回想一下我们和朋友的相处模式,就很容易发现不同。且不说作为成年人,我们实在没时间去钻研朋友该有的共同爱好,游戏漫画之类。试想一下,如果十几岁的孩子像告诉朋友一样,告诉你她要去跟隔壁班的男孩表白,你真的不会阻止,会给她打气加油?甚至递情书吗?另一方面,朋友型家长的家庭中会缺少权威。有父母说,我们只是想和孩子更亲密,不想再延续自己原生家庭的紧张气氛。然而亲密并不是一定代表没有权威。而在没有“权威”的家中,各种准则也没有建立的标准,这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在很多和孩子做朋友的“宽松”家庭中,叛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也说明了这一点。朋友有很多,父母却只有一对,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的行为,并且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提供支持。温柔立权威,三个界限先设立朋友告诉我,之所以不愿意太过拘束孩子,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都非常严格,导致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所以想要让孩子“放飞自我”。然而温柔对待孩子和树立权威并不是矛盾的事情,那些被“正面管教”的孩子,也并不会不快乐。在《斯宾塞的快乐》中作者写道:孩子的快乐多种多样,但很多没有什么目标,也并不长久。而教育则是为了引导他们获得有目标的快乐。这个观点不但适合学业,也非常适合日常对孩子的教导,一味纵容只会让孩子丧失尊重权威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日后的社会化发展上会面临跟严峻的挑战。那么到底该如何从细节入手,既“慈”又“严”的建立规则感呢?可以从设立这三个“界限”开始。第一:让孩子对“不可以”做出恰当回应。带Tim去游乐场玩的时候,我常常到了这样的父母,他们的“不”在孩子耳朵里,仿佛成了空气。连说好几句“不可以”都没有效果,最终只能以大喊大叫收场。父母的权威建立,要先从对“不可以”做出回应开始培养。孩子1岁时就可以听懂了,这时候我们可以辅以手势,如果没有效果马上采取实际行动,比如带他们离开现场,或出手阻止,让孩子理解“不可以”的真正含义。第二:让孩子理解必须承担后果。对待已经建立因果认知的孩子,树立权威的办法并不是爸爸妈妈说什么是什么,而是建立一套规则。这套家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也可以在某项活动前对孩子说明。如果孩子违反规则,马上让他们承担后果。比如终止游戏、减少玩耍时间等等。Tips: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所以尽量不要总是“破例”,否则会向孩子传达错误信息:规则是可以打破的。第三:让孩子了解“孩子的责任”。Tim爸爸曾跟我说过,Tim爷爷在他上小学前曾经很认真地跟他聊起过“孩子的责任”,而且还写了下来。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印象还是很深刻:包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获得好成绩、培养两三个爱好之类。最重要的是,爷爷告诉Tim爸爸:大人有大人的责任,小孩有小孩的责任。现在为了和孩子假装“做朋友”,一些父母却非要在孩子履行自己“责任”的时候全程陪伴。比如孩子做作业,大人就一定也要在旁边学习,等到孩子睡了,再熬夜做家务。再比如孩子喜欢小提琴,为了让他练得起劲,爸爸也要跟着学。相比这样,真的不如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同伴”,在互相竞争的氛围内日日精进呢!小辫子妈有话说:人的一生中会扮演很多角色,虽然我们和孩子可以很亲密,但绝不是他们的“朋友”,真正应该做朋友的夫妻双方,无论从心智上,还是共同承担的责任上。父母做好朋友,孩子才会获得更明确有界限的教养方式,并且内心充满安全感。(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相关链接一:为了孩子,要什么面子?成为妈妈后的悲哀,就是不断忘了自己相关链接二:孩子不想起床,有起床气?四大花式叫醒法值得拥有!相关链接三:父母不要回避和宝宝谈钱,金钱观教育应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