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文/小笼包
全文共个字,阅读约需14分钟。好想和你说,陪你度过每一天!
中国人,最看重家庭,一个”家“字承载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我们常说“想家了”,想念的是什么呢?是从小养育我们的一方水土,是父母的殷殷问候,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母用筷子为我们夹到碗里的那一口最爱吃的菜。
筷子,是我们的饮食工具,在我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年之久,它不仅体现着人们的味觉习惯,也蕴含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一根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头的一边入口,则寓意着民以食为天;一双筷子,必须两根配合才能使用,体现出一中有二,二者合一,突显了一个“和”字。
我们也有将筷子做为礼物馈赠的传统。一双筷子,送给朋友,寓意患难与共;送给孩子,寓意快快成长;送给爱人,寓意不离不弃;送给新婚夫妻,寓意快得贵子。
为什么我们以筷子为主要食具,而少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着吃饭呢?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主食以粥、饭和面为主,讲究趁热吃。
首先,烫的东西不太好用手抓,其次,很多菜式和肉都含有汤汁,或者做成羹来食用,用手就更不合适,所以捞一些肉和菜,用筷子最合适,再辅以勺子;而西方人牛羊肉是主食,面包和蔬菜是副食,所以用刀叉简单易行;南亚人的传统习惯才是用手抓食。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每一天每一餐饭,都会用到它,筷子与我们生活的高度融合性甚至会使我们忽略它的重要性。央视有一则公益宣传片,标题为”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片中描述了不同场景、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使用筷子来传情达意的。
广州的爷爷蘸了蘸酱油,喂给正在哭闹的孙子,“好味道啊?”祖孙两人,笑得开怀,这是启迪;上海的小姑娘第一次学用筷子,怎么都夹不起来菜,她着急的直哭,妈妈告诉她:“阿拉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的。”妈妈握着女儿的手,一点点教她,终于学会的时候,小女孩笑了,这是传承;福建永定的客家主楼里,亲朋围桌吃年夜饭,爸爸拦住了儿子伸出的筷子,“要让爷爷先吃。”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动,这是明礼。
儿子一年只能在春节回到偏远的家乡一次,母亲做了儿子爱吃的菜肴,看着儿子执起筷子吃上这久违的味道,妈妈笑道”就知道你爱吃这个!“这是关爱;做快递员的丈夫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怀孕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丈夫从怀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双新筷子,这是给将要来到这个家的小宝宝准备的,这是守望;过年了,在村子里独居的爷爷被邻居热情的邀请到自己家里,接过筷子的瞬间,爷爷被这份情谊感动得流泪,这是睦邻。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一双筷子,将生活的滋味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那是我们熟悉的味道,是我们温暖的记忆,更是一份家的传承。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