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用筷子的讲究

白癜风的问题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730/7343925.html

冯骥才曾云,“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筷子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在中国已经有多年历史,它承载了中国人多少的记忆与情感。

筷子的诞生

关于筷子的诞生,有一个传说。大禹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舍不得耽误时间,便总是在野外煮食。一次,他在野外用陶锅煮兽肉时,因汤水沸烫而无法抓食炖肉,他便折来树枝,用之夹肉食之。久之,便练成了用枝取食的本领。

部下见之,纷纷效仿,这样便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当然,任何传说都是经过加工的。大禹创造筷子的故事也不例外,它只是将人民上百年的制筷过程,集中到了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却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所以,筷子应该是在夏朝诞生的。因为到了商朝,筷子已被普遍使用。《史记》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唏。”殷纣王即位后,命人为他琢象牙筷。

筷子最开始叫做“箸”。先秦祭祀时,常在煮熟的食物上,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

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个字,于是人们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后来虽然也叫过“梜”或“筯”,但终不及“箸”来得形象,故宋、元、明皆统称为“箸”。

“箸”演变为“筷”,与明朝时江南水乡的民俗讳言有关。

明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但“箸”字与“住”同音,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久而久之,筷子之名便流传开来。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天方地圆。上方,便于持执,下圆,利于使用。中国人永远称筷子为“一双”,而不是“两根”,这其中实则蕴含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有人说,七寸六分,这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

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有这样一种说法: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标准的筷子为何一头方一头圆?因为这象征着天圆地方。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

坤有柄象,把手之意;乾为天,为第一,民以食为天,由此而来。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乾在下,这是地天泰卦,和顺通达。相反则是乾上坤下,天地否,不交不通。

拿筷子的讲究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古来有之。而筷子,则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进食工具。在日常生活当中,筷子的使用是非常讲究的。

餐桌上各种拿筷子姿势的人都有,其实正确的方法是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使用过程中两端要对齐。

使用筷子在餐桌上还有很多讲究,不能用两根不一样长的筷子,不能敲盘打碗,用反筷子,更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上或是摆个叉子,吃饭过程中不能把筷子嘬出,也不能把菜翻个遍或是插中食物。

而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筷子的注意事项

洗完筷子后,头一定要朝上。其实洗完筷子头朝下放置,这样是极不卫生的,筷篓底部由于剩水残留,潮湿的环境更容易使筷子滋生细菌。

长时间没用的筷子,我们都会把筷子放进开水泡一泡,这样做会有效杀死筷子上的细菌。不用的筷子我们要储存好,这时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干燥的环境不易滋生细菌,平时还是对筷子消消毒比较好,以免顽固细菌过多影响健康。

筷子用久之后,筷子表面难免有磨损或裂痕,筷子有不能完全清洗到的凹槽,筷子变形弯曲,出现霉斑或异味。出现以上情况的筷子,就要扔掉。

很多家庭没有定期更换筷子的习惯,其实筷子也是有保质期的,一般以3至6个月为宜。

当筷子出现斑点、变色、弯曲变形,或者有明显异味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这说明筷子已经发生霉变,受到污染了,此时就应当停止使用,及时更换。

最好做到筷子专人专用,建议每周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时后,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

为什么说用筷子吃饭能减肥?

有一项研究,在对比了用筷子、勺子和手吃饭的人之后,发现: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可以控制餐后血糖上升。这是因为,用筷子吃饭,夹起来的米少。相应地,人吃饭的时间就延长了。

一碗正常大小的米饭,用筷子吃平均要吃43口才能吃完,而用手或勺子则分别是17口与20口。吃的时间长,就有足够的时间让饱腹感传达到大脑,有利于更好地控制食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com/glzl/11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